大同前线,自那批至关重要的粮秣军械如期抵达后,濒临崩溃的战局终于稳住了阵脚。
军营中不再弥漫着绝望与焦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重新燃起的斗志。
将士们吃着热腾腾的饭食,擦拭着保养一新的火铳,心中对那位远在京城、以雷霆手段为他们送来补给的陆郎中,充满了感激。
朝廷的后续举措也迅速而有力。
鉴于前线指挥体系暴露出的漏洞和面临的复杂局面,弘治帝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采纳了刘大夏等重臣的建议,派遣了一位以稳健持重、深谙边事着称的老将——保国公朱晖,前往大同,总揽全局,统筹对鞑靼的防御与反击事宜。
朱晖年近六旬,鬓角斑白,但精神矍铄,目光锐利如鹰。
他一生戎马,历经大小战阵无数,尤擅固守和步步为营的挤压战术。
他的到来,如同给一架略显精密却运转失序的机器更换了沉稳的主轴。他并未立刻组织大规模反攻,而是首先彻查了怀安卫失守的详细经过,雷厉风行地处置了几名确有疏于职守、指挥失当的军官,重新部署了哨探体系、烽燧信号,并重点加固了各处营垒、隘口,尤其强调了后勤运输路线的警戒与保护。
稳住了基本盘,理顺了指挥脉络后,朱晖才开始审慎地运用手中的力量,尤其是那支装备精良、求战心切却也因前次损失而憋着一股气的新军。他摒弃了一切冒进的念头,将新军作为一支关键的机动打击力量和防御体系中的铁拳来使用,而非随意消耗的矛头。
几次小规模的鞑靼游骑袭扰,成为了检验新军战法和提振士气的最佳机会。朱晖命令新军占据预先选定的有利地形——或是一处缓坡,或是一道干涸的河床——结成严密的、纵深配置的火枪阵线。当鞑靼骑兵依仗其机动性,呼啸着试图靠近抛射箭矢或寻找破绽时,迎接他们的是远超其想象的、如同疾风骤雨般的密集弹雨。
“砰!砰!砰!砰!”
燧发枪的齐射声不再是稀稀拉拉,而是连绵不断,如同死神敲响的战鼓。
三轮,有时甚至是四轮极为迅速的齐射过后,冲在最前面的鞑靼骑兵连同他们的战马,如同被无形的重锤狠狠击中,瞬间人仰马翻,死伤惨重。燧发枪在实战中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恐怖的杀伤效率,尤其是在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士兵手中。那震耳欲聋的巨响和弥漫不散的浓郁硝烟,更是对从未经历过如此火力密度的鞑靼战马和骑手士气的双重摧残。
鞑靼人尝试了惯用的包抄、诱敌、分散冲击等战术,但在朱晖老辣沉稳的指挥、严密的情报侦察以及新军稳定的火力输出面前,均告失败。新军将士们越打越有信心,装填动作越发熟练,各级军官的指挥也越发果断。他们不再仅仅依赖火器的犀利,更在实战中学会了如何与传统的步兵方阵、骑兵巡逻队协同,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地形掩护,如何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阵型并节约宝贵的弹药。
战局,就在这一次次成功的防御作战和小规模的战术反击中,悄然而坚定地发生着扭转。明军逐渐从最初的被动挨打、捉襟见肘,转变为依托坚固防线实施的积极弹性防御。他们甚至能开始发起连排级别的战术反击,成功夺回并巩固了一些之前丢失的前沿据点和警戒哨所。
鞑靼人沮丧地发现,眼前的明军仿佛脱胎换骨。不仅以往那些看似薄弱的环节被加固得难以啃动,其反击的力度和精准度更是大大超出预期。南下劫掠的成本急剧升高,而预期的收益却大幅下降,甚至开始出现得不偿失的情况。前线逐渐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峙和小规模消耗阶段,战争的主动权,正在不知不觉间,一点点地向明军手中倾斜。
详细的捷报传回京师,朝野上下终于得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虽然未能取得斩将夺旗、歼敌数万的赫赫武功,但能在如此不利的开局下稳住战线,有效挫败敌锋,并逐步夺回战场主动权,这已是一场来之不易、意义非凡的战略性胜利。它证明了新军和新式战法的价值,也证明了朝廷选择的正确。
关于陆仁的功过赏罚,也再次被微妙地提上议程。
朝堂之上,气氛依旧复杂。
先前那些激烈反对陆仁的官员,此刻虽然无法再公然指责他未能完成军令状,却依旧试图寻找攻讦的角度。
“陛下,陆仁虽侥幸完成输送,然怀安卫之失,数百将士殒命,其后勤调度监察不力之过,确凿无疑!岂可因后功而掩前过?”
“若非其新军初战告捷后滋生骄气,疏于防范,焉有此败?其训导之责,不可推卸!”
而支持陆仁的官员,如谢迁等人,则据理力争:
“怀安卫之失,缘由复杂,岂能尽归咎于一人?况陆仁于大厦将倾之际,能力挽狂澜,七日输粮,解数万军民倒悬之急,此乃不世之功!功过相较,功远大于过!”
“若非西山产出之火药铅弹源源不断,前线焉能稳守反击?此皆陆仁之功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