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沐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便到了正月初三。
陆家小院里的欢声笑语依旧未曾停歇,麻将声、火锅的热气、还有孩子们追逐玩闹的声响,交织成一幅平凡却无比珍贵的幸福图景。
陆仁看着眼前这一切——母亲张氏脸上满足的笑容,丫丫活泼的身影,赵德柱一家子的热闹,沈默家人逐渐舒展的眉头,心中被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充盈感所包裹。
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让身边人过上好日子的成就感,远比朝堂上的赞誉和账簿上的利润更让他感到满足。
然而,与此同时,重重宫墙之内,紫禁城的春节却别有一番滋味。
虽也是张灯结彩,歌舞升平,御膳房烹制了无数珍馐美味,宫女太监们穿梭不息,但在这极致的繁华与规矩之下,总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清冷和疏离。
弘治皇帝朱佑樘褪去朝会的衮服,穿着一身常服,与张皇后、太子朱厚照在乾清宫东暖阁内守岁闲话。窗外偶尔传来遥远的爆竹声,更衬得宫内有种近乎寂寥的安静。
朱佑樘看着身边温婉的皇后和虽然调皮却聪慧活泼的儿子,心中自是欣慰。他一生坎坷,幼年遭遇不幸,格外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家庭温暖。然而,身为帝王,他享有的天伦之乐终究是有限的。巨大的宫殿,繁复的礼仪,无处不在的视线,都将最普通的亲情隔绝开来。他不由得想起这几日朝会上听闻的,京城百姓因蜂窝煤而过了一个暖冬,市井之间格外热闹。那是一种怎样的热闹?一种充满了烟火气、毫无拘束的快乐?
“陛下在想什么?”张皇后温柔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弘治帝微微一笑,拉过皇后的手,又摸了摸儿子朱厚照的脑袋(朱厚照正不耐烦地试图躲开):“朕在想,宫外的年节,不知是何等光景。听闻今年百姓过得不错,朕……倒是想去亲眼看一看。”
朱厚照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蹦起来道:“父皇!儿臣也要去!宫里闷死了,听说外面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
张皇后有些担忧:“陛下,万乘之躯,岂可轻涉市井?且今日方初三,街上人多眼杂……”
弘治帝却心意已决,笑道:“无妨。朕只是微服出去走走,看看朕的子民如何过年,体察一下民情。有萧敬和护卫们暗中跟着,不妨事。皇后与照儿也一同去吧,咱们也做一回寻常百姓,体验一下民间之乐。”
皇帝金口一开,便立刻准备。弘治帝换上一身质地精良但款式普通的宝蓝色绸缎直身,扮作一位富家员外。张皇后则穿上藕荷色缎子袄裙,披着灰鼠斗篷,掩去了皇家气度,更像是一位端庄的夫人。最兴奋的是朱厚照,换上了一身大红色的箭袖锦袍,像个年画里走出来的福娃娃,对即将到来的冒险充满期待。大太监萧敬则扮作管家模样,一行人在精锐锦衣卫的便装暗中护卫下,从西华门悄无声息地出了宫。
一踏入市井,喧嚣热闹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街道上人流如织,摩肩接踵。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卖年画的、吹糖人的、耍猴戏的、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各种声响、色彩、气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朱厚照看得眼花缭乱,兴奋地左顾右盼,什么都想凑上去看看,被萧敬紧紧拉着才没走丢。
弘治帝微笑着看着这一切,心中那份宫中的清冷寂寥渐渐被这浓烈的人间烟火气所驱散。他尤其留意到,尽管天寒地冻,但街上行人的脸上大多带着笑意,衣着也显得厚实整洁,少见往年冬日常见的瑟缩冻馁之态。
路过一个蜂窝煤销售点时,他特意驻足观看。只见铺面前排着不长的队伍,人们有序地购买着煤块和泥炉。一个老汉一边付钱一边对掌柜笑道:“今年可真是托皇上的福,有了这蜂窝煤,屋里暖和多了,也没那么呛人,关键是便宜啊!一天省下的柴火钱,能给小孙子多买俩肉包子解馋!”
旁边一个妇人也附和道:“是啊是啊,往年这时候哪敢整天烧着火?如今好了,这煤饼耐烧,算下来比烧柴省心省钱多了!这个冬天好过!”
听着百姓们朴实的对话,感受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满足,弘治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作为一国之君,还有什么比亲眼看到自己的政策惠及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好生活更令人欣慰的呢?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和实干精神。
一个念头突然从他心中冒了出来:既然出来了,何不去看看那个功臣?去看看他在宫外的生活是何模样?
他低声对身旁的萧敬吩咐了一句。萧敬会意,立刻向身边一个看似寻常路人的护卫使了个眼色。那护卫悄无声息地离去,很快便回来了,低声禀报了陆仁宅邸的具体位置。
一行人于是穿街过巷,来到了一处相对清静一些的胡同。在一处看起来整洁却不张扬的二进院门前,弘治帝停下了脚步。他示意萧敬上前叩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