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结束后,三百份墨香未干的策卷被迅速收拢,置于精美的楠木匣中,由司礼监太监郑重捧往文华殿旁的读卷官值房。这里,将是决定这批帝国最新精英最终排名的第一战场。
依照惯例,弘治皇帝钦点了以首辅刘健、次辅谢迁,以及李东阳、六部尚书等重臣组成的读卷官团队。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两天内,封闭阅卷,初步拟定三甲名次,呈送御前,由皇帝最终钦定。
值房内,烛火通明,鸦雀无声,唯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轻咳。空气中弥漫着陈年墨香、茶香以及老臣们身上淡淡的官袍熏香气息。一份份策卷被轮流传阅,读卷官们或凝神细读,或提笔蘸朱,在特制的浮签上写下简短评语和拟议名次。
当陆仁那份字迹略显异常(因手腕伤痛)、内容却石破天惊的策卷传到诸位阁老手中时,值房内平静的气氛被骤然打破。
首辅刘健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率先看完,眉头已紧紧锁成一个“川”字。他将策卷重重放在案上,声音沉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此子胆识确有,文笔也还犀利。然通篇所言,何其偏激!张口水泥,闭口火器,重利轻义,几与商贾之徒何异?更妄言吏治陋规、考成之法,甚至窥探圣躬,建议微行!此等言论,若置之高第,恐天下士子误入歧途,竞相效仿奇技淫巧,汲汲于实务而荒废圣学根本,动摇国本!依老夫看,此卷虽有才气,然锋芒太露,不合中庸之道,当置二甲中游,以示惩戒。”
刘健是传统理学思想的坚定扞卫者,强调道德人心为治国之本,对过于强调“器”、“物”的言论本能排斥,认为那是对圣贤之道的背离。
次辅谢迁拿起试卷,仔细再看了一遍,尤其是关于边备、吏治和提及三年前旧事的部分。他捻须沉吟片刻,摇了摇头,开口反驳,语气虽温和,立场却鲜明:
“刘公此言,某不敢全然苟同。陛下常忧边事糜费而无实效,虑及吏治不清而政令不行。此子所陈,虽言辞直率,却句句切中时弊,非凭空议论。水泥固堤,乃我等亲眼所见之神效,岂能一概以‘奇技’贬之?火器之利,亦乃防边之需。其言吏治、仓廪,更是直指痼疾,若非亲身经历、深切痛恶,焉能言之凿凿?至于‘微行’之议,虽是冒昧,却也见其忠君体国、冀望陛下明察之心。此子有经世之实才,非空谈之徒。依某之见,当擢入一甲,位列探花亦无不可。”
谢迁相对务实,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对陆仁早有印象(其孙女谢琦之事他或许不知细节,但文会后对陆仁的才华和见识确有赏识),加之皇帝似乎对此子别有青睐(萧敬的传话他必有耳闻),故而出言维护。
两位阁老意见相左,值房内的气氛顿时微妙起来。其他读卷官纷纷传阅此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刘公所言极是,重技轻道,实非国家取士之本。”
“不然,谢阁老所见更深,如今国库不裕,边患频仍,正需此等能办实事之才。”
“其言虽直,其心可嘉。然殿试策卷,终究需稳重得体……”
“提及陛下旧事,虽有缘法,却也有邀宠之嫌,不可助长此风。”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格物务实”与“奇技淫巧”、“直言敢谏”与“稳重得体”的界限之上。这不仅是关于一份试卷的评价,更是两种治国理念的潜在碰撞。
资历深厚的阁老李东阳一直沉默听着,此刻终于开口。他性情更为圆融持重,善于调和鼎鼐。他仔细再看了一遍陆仁的策论,尤其是结语部分,缓缓道:
“二位阁老皆为国思虑,所言皆有道理。此子之才,确如谢公所言,乃经世之实用;然其锋芒,亦如刘公所忧,过于锐利。老夫观其结语,‘本于格物致知之学,验于黄河工次之践,痛于奸吏构陷之劫’,倒是一片赤诚,并非哗众取宠之辈。且陛下……”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皇宫方向,“似乎对此类人才,别有期许。”
他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不若如此,暂拟其名次为……第五,如何?既肯定其才学,入于二甲,显朝廷重才之意;又暂压其锋芒,位于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以示朝廷取士,德行为先,文章次之,器用再次之。最终如何圣裁,恭请陛下宸断。”
二甲第二,即位列传胪之后,仍是极高的荣誉,但并非最顶尖的那三个。这个提议暂时缓和了争执。刘健沉吟片刻,虽仍觉偏高,但考虑到皇帝可能的态度,不再坚决反对。谢迁也觉得虽未达预期,但总算保住了陆仁在二甲的位置,可为皇帝后续提拔留下空间。
最终,读卷官们初步拟定名次,将陆仁的试卷列为第五名,连同前十名的试卷及其余重要等第的名单,一并密封,呈送弘治皇帝御览裁决。
文华殿内,弘治皇帝仔细翻阅着读卷官呈上的前十名策卷。当他看到陆仁那份试卷以及附上的读卷官浮签评语(尤其是刘健“锋芒太露”、谢迁“切中时弊”、李东阳“赤诚可用”等字眼)时,目光停留了许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