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孙氏集团蒸蒸日上,准备向更广阔市场进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了。
孙策因为杀了许贡,被许贡的门客寻仇,面部中箭,身受重伤。这在当时的企业治理环境下,相当于CEO遭遇了严重的“意外事故”,生命垂危,必须立刻考虑“接班人”问题。
孙策没有儿子,弟弟们年纪尚小。在病榻前,他做出了一个深刻影响未来历史走向的决定:将公司交给年仅十八岁的二弟孙权,而不是选择更能征惯战的三弟孙翊。
他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句话,堪称历史上最精准的CEO交接班评估之一。孙策清楚地知道,自己靠“打”天下,而接下来,公司更需要一个能“守”天下、能“管理”天下的人。孙权性格沉稳、内向、有城府,善于听取意见,正是“守成之主”的最佳人选。
同时,孙策为孙权搭建了堪称豪华的“辅政团队”,完成了最重要的“政治安排”。他当着张昭等人的面,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这等于明确了周瑜和张昭作为公司两大支柱的分工:周瑜主外(军事、外交、战略),张昭主内(行政、民政、人事)。
交代完后事,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霸道总裁”便溘然长逝。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光芒万丈,却转瞬即逝。
孙权的“试用期”开始了,而且开局就是地狱难度。
1. 内部不稳: 江东各地刚刚归附,人心未定。许多地方豪强和山越部族,慑于孙策的武力才表面归顺,现在看少主登基,立刻蠢蠢欲动。
2. 核心团队疑虑: 虽然孙策有遗命,但周瑜、张昭等重臣,以及程普、黄盖等老将,是否真心信服这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他能否驾驭得了父亲和哥哥留下的这班骄兵悍将?
3. 外部威胁: 北方的曹操正在官渡击败袁绍,势头正盛,随时可能南下。集团内部甚至出现了投降曹操的声音。
关键时刻,两个人物的表现,稳住了孙权的阵脚。
首先是张昭。他严格履行了“托孤重臣”的职责。他亲自将孙权扶上马,出动仪仗,以最高规格巡视军队,向内外宣示新CEO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他带头以臣子之礼事奉孙权,稳住了文官系统。
更重要的是周瑜。他从驻地带兵赶回奔丧,同样以臣子之礼郑重拜见孙权,公开表示对孙权的绝对支持和拥护。周瑜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系统的向背,让那些观望的武将们安心下来。
在张昭和周瑜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的鼎力支持下,孙权艰难地度过了最初的信任危机。他开始展现出与父兄不同的领导风格:他不再亲冒矢石,冲锋陷阵,而是更像一个坐在幕后的“董事长”,善于倾听,善于决策,善于平衡各方势力。
孙氏集团,正式进入了“孙权时代”。这个二代目,能否守住父兄拼杀下来的这份基业,甚至将其发扬光大?整个资本市场,都在拭目以待。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深有感触):“交接班永远是大事!孙策临死前这套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看清了继承人的长处,配好了辅政的班子,分好了权责。比朕当年……(咳嗽一声)嗯,总之,这为孙权平稳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个好哥哥,真是福气啊。”
---
职业经理人们的首秀:稳定内部与抵御外侵
孙权在张昭、周瑜等“职业经理人天团”的辅佐下,算是初步坐稳了CEO的位置。但考验才刚刚开始。他必须迅速做出业绩,证明自己有能力领导这家公司。他面临两大核心任务:对内稳定,对外御侮。
对内,他主要依靠张昭为首的文官系统。
张昭展现出他作为“首席运营官(COO)”的强大能力。他协助孙权:
· 安抚地方豪强: 采用怀柔政策,授予官职,承认其部分特权,缓和了孙策时期紧张的政地关系。
· 剿抚并用平定山越: 对于境内占山为王的山越部落,一方面派兵征讨(如派贺齐平定了建安等地的大规模叛乱),另一方面设立郡县,招抚山越下山为民,扩大兵源和税基。这相当于清理公司内部的“冗余资产”和“不稳定因素”,优化内部管理。
· 招揽流亡士人: 开设宾馆(类似人才招聘中心),广泛招揽从中原避乱南下的士人,如诸葛瑾、步骘、严畯等,极大地充实了管理层队伍,打破了江东本土士族的垄断。
在张昭等人的努力下,江东的内部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公司的“基本面”得以巩固。
对外,则主要依靠周瑜为首的武将集团。
此时,外部最大的威胁来自于西面的荆州。刘表麾下的江夏太守黄祖,是杀害孙坚的仇人,也与孙氏集团多次发生摩擦。讨伐黄祖,既是报仇雪耻,树立新CEO威望的必要之举,也是向西扩张,争夺长江控制权的战略需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帝王串串烧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