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个带着几分不屑和自傲的年轻声音(汉武帝刘彻):“哼,曾祖父(指汉文帝)这也太过小家子气了!做皇帝当成这样,还有什么乐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我们的,何必如此斤斤计较?看看朕!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南收百越,东定朝鲜!哪一样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业?花钱?该花就得花!没钱?加税!加算缗!告缗!把那些‘民间资本’(富商大贾)的钱都充公!这才叫帝王气魄!”
刘恒皱了皱眉,下意识地在心里反驳:“彻儿(他当然不知道这是自己未来的曾孙),开拓固然重要,但需量力而行。根基不稳,盲目扩张,乃是取祸之道。你把家底折腾光了,让后面的继承人怎么办?”
这时,又一个沉稳中带着些许羡慕的声音插了进来(宋仁宗赵祯):“唉,武帝陛下自然是雄才大略,但……晚辈倒是颇为羡慕文帝陛下啊。您那时候,虽然也讲究节俭,但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多得堆不下。哪像朕,想给爱妃弄点海鲜尝尝,都被言官们上书劝谏,说耗费民力……朕才是真想省都没得省,穷啊!”
刘恒愣了一下:“国库绳子烂了?粮食堆不下?”他想象了一下那场景,竟然觉得有些陌生和……奢侈。他摇了摇头,对着虚空(仿佛能听到宋仁宗的话)说:“后世之君,居安思危,节俭之本,不可忘也。即便富足,亦不可靡费。你做得对。”
紧接着,一个充满激情甚至有些癫狂的声音响起(隋炀帝杨广):“哈哈哈哈!刘恒?就是那个连座新宫殿都舍不得修的守财奴?可笑!简直可笑!帝王之功业,当如朕之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如朕之三征高句丽,扬威域外!如朕之营造东都,极尽奢华!这才不枉坐上这九五至尊之位!钱?钱算什么?天下民力,皆可为朕所用!你看朕的龙舟舰队,那才叫气派!虽然……虽然最后……呃……” 声音说到后面,似乎有些底气不足,最终戛然而止。
刘恒听得直摇头,心里暗道:“此乃亡国之君之相!如此滥用民力,视百姓如草芥,江山岂能长久?朕宁可被你们嘲笑抠门,也绝不做那等竭泽而渔之事!”
最后,一个听起来颇为明智、带着点评意味的声音总结道(唐太宗李世民):“文帝之俭,乃休养生息之智;武帝之阔,乃扬威立万之需;炀帝之奢,乃自取灭亡之道。为君者,当审时度势。开国之初,或经动荡,当学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力强盛时,方可如武帝般有所作为,然亦需把握分寸。如炀帝般,不顾民力,穷兵黩武,奢靡无度,实为下下之策。文帝,真仁君也。”
这番点评,算是说到了刘恒的心坎里。他微微颔首,疲惫仿佛都消散了一些。看来,后世的明君,还是能理解他的苦心的。
就在这时,他耳边又响起一个他熟悉又陌生的、带着几分痞气的声音(汉高祖刘邦):“嘿!恒儿这小子,不错嘛!像老子!老子当年打仗,也恨不得一个钱掰成两半花!会过日子!这大家大业的,就得有个会持家的!比盈儿(刘盈)那个软绵绵的强多了!”
听到自己父亲(虽然是隔着时空的赞誉)的肯定,刘恒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微笑。能得到这位开创基业的“第一任董事长”的认可,说明他的路没有走错。
嘈杂的议论声渐渐远去,刘恒回过神来,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奏章,眼神更加坚定。
他提起笔,在一份关于减免河北地区田租的奏章上,用力写下了两个字:
“准奏。”
他知道,他选择的这条“省钱”之路,或许会被后世一些追求文治武功的帝王所不解甚至嘲笑,但这却是当下让“大汉集团”恢复元气、夯实基础的最优解。抠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活下去,活得好一点。
他的“省钱达人之旅”,还将继续。
---
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帝王串串烧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