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董事会:总部选址研讨会)
秦始皇嬴政:迁都?朕当年迁个民都费劲!选咸阳就挺好,易守难攻,风水绝佳。
汉武帝刘彻:曾祖父定都长安,真是高瞻远瞩!这地方才好打匈奴……哦不,是开拓西域市场!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平,朕也干过。天子守国门,格局!
隋炀帝杨广:哼,要我说,就该选洛阳!四通八达,物流成本低!看看朕修的大运河……
刘邦(扶额):各位祖宗后代别吵了,朕……朕现在头晕得很!
【正文】
定陶登基,完成了“西汉集团”的法律注册和品牌发布。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新任董事长兼CEO刘邦面前:集团总部(国都)设在哪里?
这可不是简单的选个办公地点,它关乎帝国的战略安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乃至“企业文化”的塑造。当时,主要的备选方案有两个:
方案A:洛阳——成熟的“商业中心”
· 优势:
· 交通便利:地处天下之中,是周朝的旧都之一,基础设施(宫殿、城池)虽有损毁但底子还在,相当于一个成熟的CBD(中央商务区)。
· 舆论利好:群臣多数是关东人(崤山以东),倾向于建都洛阳,离家近,通勤方便(“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这相当于公司里的“老员工派”希望总部设在熟悉的地方。
· 象征意义:周朝在这里享国八百年,寓意吉祥,有利于吸引关东地区的“人才”和“投资”。
· 劣势:
· 防御薄弱: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容易被“竞争对手”(如关东诸侯、北方匈奴)一马平川冲到脸上。安全成本(驻军)会很高。
刘邦起初倾向于洛阳。毕竟,这里看起来更“繁华”,也更符合他和他那帮老兄弟(沛县集团)的“乡土情怀”。他甚至已经下令在洛阳进行初步的“办公区修缮”工作。
方案B:关中——战略“研发与安全基地”
· 提出者:一位名叫娄敬的基层员工(戍卒)。他通过刘邦的老乡虞将军求见,提出了不同意见。
· 核心论点:娄敬进行了一番精彩的“投资环境分析”。他指出,洛阳虽好,但四面受敌,是“四战之地”。而关中则不同:
· 天然的护城河:被崤山、函谷关、黄河等天然屏障环绕,易守难攻。相当于拥有顶级的“网络安全防火墙”和“物理安防系统”。
· 肥沃的腹地: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能实现“内部现金流”自给自足,战时不怕被切断“供应链”。
· 成功的先例:秦朝就是凭借关中的地理优势,完成了对六国的“并购”。
· 战略缓冲:即使关东大乱,也能凭借关隘固守,保住核心资产。
刘邦听了娄敬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但又下不了决心。他内部的“老员工派”声音很大。于是,他请教了公司的“首席战略官”张良。
张良一锤定音,完全支持娄敬的方案,并做了更深入的“尽职调查”报告:
“洛阳确实有其便利,但地方小,田地贫瘠,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左右崤山、函谷之险,右有陇蜀山脉之饶,南有巴蜀之富,北有胡苑之利(靠近草原,利于养马)。依靠三面天险,独以一面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可通过黄河、渭水转运天下物资供给京师;诸侯有变,可顺流而下,足以输送兵力与物资。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
张良这番话,从战略安全、资源禀赋、物流运输、危机应对等多个维度,彻底说服了刘邦。这地方,进可攻,退可守,简直是完美的集团总部选址!
最终决策:迁都长安
刘邦当即拍板:“听子房(张良)的!” 于是下令,车驾西行,迁都关中。由于咸阳已被项羽烧毁,便在咸阳附近、渭水南岸的原秦朝离宫兴乐宫基础上,修建新都,取名“长安”,寓意“长治久安”。
这个决定,体现了刘邦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关键素质:在专业意见和乡土情绪发生冲突时,能摒弃个人好恶,选择最符合集团长远利益的方案。
定都长安,为西汉王朝此后两百年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它就像一个超级稳定的“服务器机房”和“研发总部”,确保了即使“前端市场”(关东)出现波动,“核心代码”和“数据”(中央政权)也能安然无恙。
【本章吐槽】
· 小人物的大智慧:娄敬以一个戍卒的身份,凭借真知灼见脱颖而出,被刘邦赏识,赐姓刘,封为郎中,号奉春君。这堪称西汉集团第一次成功的“内部人才举荐”案例。
· 张良的洞察力:张良的分析,堪比最顶级的战略咨询报告,直击要害,帮助CEO做出了最关键的战略决策之一。
· 刘邦的务实:刘邦没有因为娄敬身份低微而忽视其建议,也没有因为老兄弟们的反对而犹豫不决,显示了他作为集团掌舵人的清醒和决断力。他私下对吕后吐槽:“在洛阳当皇帝,睡觉都得睁一只眼!还是长安踏实,至少能睡个半宿安稳觉。”
---
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帝王串串烧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