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翊返京后,以其一贯的雷霆手段,迅速稳定了因江南风波而略有浮动的朝局。对于暗中串联、意图阻挠“明算科”设立的势力,他并未大动干戈,只将几位跳得最欢的御史外放边远州县,同时擢升了几位在江南新政中表现出色的寒门官员入京任职。恩威并施之下,反对的声音迅速消弭于无形。
皇帝萧景睿对增设“明算科”之事鼎力支持,亲自下诏,阐明“数算乃经世济民之实学”,将“明算”与经义、策论并列,定为科举常科,由户部与审计司共同拟定考纲,选拔精通财税、审计、算学的专门人才。此诏一出,天下震动。无数原本因出身或不通经义而仕途无望的寒门子弟,仿佛看到了一条崭新的通天之路,纷纷转而钻研数算,帝国的人才选拔机制,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与此同时,沈玲珑在江南编撰的《新政推行纪要》与各项细化章程,也被快马加鞭送至京城,经慕容翊与皇帝审定后,作为范本,颁行天下。审计司的力量被空前加强,开始在帝国各道、州、府设立垂直管理的分司,如同帝国的毛细血管,将新政的指令与监督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全面推行的过程,远比试点时更为复杂和艰难。西北苦寒之地,豪强与部族势力交织,对清丈田亩抵触激烈;西南烟瘴之域,土司自治传统深厚,统一账目和预算制度举步维艰;即便是中原腹地,也有无数习惯了旧有模式的胥吏和官员,以各种“技术性难题”消极应对。
各地的求援、告急甚至弹劾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城,飞向审计司总办衙门。
沈玲珑比以往更加忙碌。她坐镇中枢,如同一个精密网络的核心,处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她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下达指令,调配资源,弹压反抗。她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果决。面对西北豪强的武力威胁,她行文慕容翊,请求调派附近驻军威慑,同时派审计司精干人员携带账册证据,直接查处其偷漏税赋、侵占官田的罪行,擒贼先擒王。面对西南土司的软抵抗,她建议朝廷采取怀柔与制约并重的策略,一方面承认其部分自治权,另一方面则通过审计牢牢掌控其财政命脉,并利用《考成法》引导其向心。
她的决断,并非每次都正确,也曾有过误判和挫折。一次,因过于信任某个看似投诚的地方大族,导致派去的审计小队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回,沈玲珑将自己关在书房整整一日,滴水未进。出来后,她眼中布满血丝,却更加冷静。她重新调整了策略,加强了对地方情报的核实与风险评估,行事愈发周密。
在这巨大的压力下,沈玲珑的身体终究是有些吃不消了。一个深秋的夜晚,她在审阅一份关于漕运新规在黄河沿线执行情况的报告时,旧疾复发,咳血晕厥在书案前。
消息传到摄政王府,慕容翊连夜入宫,请了最好的御医,并亲自守在审计司衙门的外间,直到御医确认沈玲珑只是劳累过度、需静养数日方可无碍,他才默然离去。他没有进去探望,只是命人将宫中最好的药材和补品源源不断地送来,并严令审计司属官,非十万火急之事,不得打扰睿国夫人休养。
沈玲珑醒来后,得知慕容翊曾亲至,心中五味杂陈。她看着案头堆积的文书,深知自己不能倒下。仅仅休息了两日,她便不顾劝阻,重新回到了书案前。只是,她的案头,多了一盅每日不重样的、由摄政王府送来的滋补汤羹。
时间在忙碌与斗争中飞速流逝。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一年后,新政的成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显现。虽然各地发展仍不平衡,但帝国的肌体,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新陈代谢。国库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过去常见的“岁入不敷岁出”的窘境大为缓解。吏治虽未彻底清明,但在审计司的利剑与《考成法》的鞭策下,贪腐横行、效率低下的状况得到了显着改善。底层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矛盾得以缓和,帝国的统治根基变得更加稳固。
沈玲珑“睿国夫人”的名号,已不仅仅是一个尊贵的封号,更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公正、专业与不可动摇的改革意志。她在民间的声望甚至超过了大多数阁臣,百姓们或许不懂复杂的财税审计,但他们能切身感受到日子变得好过了一些,官府变得讲道理了一些,而这一切,都被归功于那位执掌审计、为民请命的传奇女子。
这一日,大朝会。
户部尚书呈上最新核定的全国岁入总账。当那串前所未有的庞大数字被念出时,满朝文武,无论派系,皆为之动容。这是自开国以来,国库最为充盈的一年!
皇帝萧景睿龙颜大悦,当庭对沈玲珑及审计司、户部上下予以重赏。他目光扫过群臣,沉声道:“新政推行,至今三载。其间艰难险阻,诸卿皆亲眼所见。然,若非睿国夫人秉持公心,夙夜在公,执审计之利刃,破积年之沉疴;若非摄政王鼎力支持,威镇宵小,安能有今日之局面?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奸臣之女,靠捞钱权倾朝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奸臣之女,靠捞钱权倾朝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