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汉十八年·春·贵山城行宫:
西域的新年在一片相对安宁的氛围中度过。虽然远离长安的繁华中枢,但刘据坐镇的贵山城行宫,依旧通过盛大的朝会、对臣属的赏赐以及军营中的犒劳,维持着帝国在西域的威严与体面。
刘据甚至将匈奴进献的那些极具异域风情的贵霜美女,作为特殊恩赏,赐予了此次西征中功勋卓着的将领们,既是一种拉拢,也隐隐带着让这些帝国精英“开阔眼界”的意味。
而其中最出色的两名,则被特意挑选出来,以“开阔眼界,心怀天下”之名,由精锐卫队护送东归,前往长安东宫,赐予太子刘进。此举背后,或许还蕴含着帝王对继承人另一种形式的鞭策与期望。
年节的气氛尚未完全消散,来自长安的重兵押送队伍便抵达了贵山城,带来了太子刘进整理呈送的大量文书。
这些卷帙浩繁的竹简与帛书,承载着过去一年帝国核心运转的成果与挑战,需要皇帝亲自批阅裁决。
刘据在书房中摒退左右,首先翻阅了最为重要的几份奏报。当他的目光落在那一行关于人口普查的最终数据时,即便是早已心有预估,呼吸也不由得为之一滞。
“一亿三千五百余万口!”
这个数字,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心头,随之涌起的是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自豪,有欣慰,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这意味着在他统治之下,大汉帝国的人口规模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顶峰,远超历代先皇!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帝国国力最根本的体现,是赋税、兵源、劳役的保证,是开拓疆土、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基石!
然而,更让他仔细审视并最终松了口气的,是紧随其后的一句补充:“男女比例,大致相若,略呈均衡之势。”
“均衡…”刘据喃喃自语,指尖轻轻划过这两个字,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来之不易。
他深知,在这个时代,“男女比例均衡”绝非自然而然的事情。长期的战争固然会导致男性减少,但更深层、更顽固的陋习是民间广泛存在的弃养、尤其是溺毙女婴的恶俗!
这种源于贫困、短视以及极度重男轻女的观念,如同社会的毒瘤,持续侵蚀着帝国的人口结构和发展潜力。他记得穿越之初,了解到这种情况的普遍性时,内心的震惊与愤怒。
多年来,他力排众议,推行了一系列旨在遏制此风的政策:严令禁止溺婴,违者重罚;鼓励生育,对生女之家亦给予一定补贴;通过官学、乡绅乃至颁布《女诫》(进行符合他理念的修改版)等方式,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化引导,试图扭转这种愚昧而残酷的社会风气。
过程艰难而缓慢,阻力重重。他从未指望能一蹴而就。
而如今,普查结果竟然显示比例趋于均衡!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振奋人心的信号!它或许意味着:
民生的改善: 百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极度贫困而不得不舍弃女婴的现象减少了。
对于百姓的教化初显成效: 持续多年的道德宣传和法律禁令,开始逐渐改变人们的观念,至少让许多人意识到了这是错误且会受到惩罚的行为。
百姓文化认知提升: 这可能是最让刘据欣慰的一点。这说明帝国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普及工作正在深层发挥作用,人们开始摆脱一些最原始的生存逻辑,有了更长远、更文明的考量。
“好…好啊…”刘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项成就,在他看来,其意义不亚于打赢一场对外战争。这是一个文明走向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
然而,他的好心情并未持续太久。当他翻开下一份关于漠北治理情况的详细奏报时,眉头立刻紧紧地锁了起来,之前的欣慰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凝重与不悦。
奏报由太子刘进亲自撰写,详细陈述了自赵充国接手漠北事务以来近一年的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进展极其缓慢,成效甚微。
核心问题依旧:残存的丁零、坚昆、鲜卑等部溃兵,利用漠北极其广袤复杂的地形(山林、荒漠、湖泊),与汉军玩起了“捉迷藏”。
汉军主力一到,他们便化整为零,遁入深山老林或远窜苦寒之地;汉军一走,他们便重新聚集,如同蝗虫般袭击边境屯田点、村庄商队,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奏报中罗列的数据触目惊心:数十个村庄被焚毁,上千名边民和戍卒伤亡,损失的粮食、牲畜不计其数… 漠北非但没有成为预想中安稳的大后方,反而成了一个不断流血、消耗帝国资源的巨大伤口。
“一年!整整一年过去了!”刘据的手指无意识地用力,几乎要将手中的帛书捏破,声音中带着压抑的怒火和 挫败感,“五年平定,五十万移民…如今看来,竟如同痴人说梦!”
他原本的计划,是希望漠北能迅速稳定下来,成为帝国向北扩张的跳板和稳固的战略纵深,同时移民实边,彻底解决北疆隐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