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刚褪尽半分,青瓦老宅的院角就飘起了袅袅炊烟。沈清辞踩着竹影斑驳的石板路走进工坊时,江母正站在灶台前,用竹勺搅动着铁锅里的黄豆,咕嘟冒泡的豆香混着淡淡的竹韵,顺着敞开的窗棂漫出,缠上院外新栽的竹枝。
“清辞,快来尝尝刚熬好的竹酱底油。”江母转身时,围裙上还沾着细碎的黄豆。她手里的白瓷碗里盛着琥珀色的油汁,上面浮着一层细密的竹绿色油花,正是用新酿竹酱的头道油熬制而成。
沈清辞接过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低头抿了一口。醇厚的酱香里裹着清冽的竹香,咸甜交织的滋味在舌尖化开,比上次酿出的竹酱更添了几分绵长。“江婶,这底油也太香了!”她眼睛一亮,“要是用来拌面条,肯定好吃。”
“正有此意。”林墨从门外走进来,肩上扛着一捆新鲜的竹枝,“村里的挂面坊刚送来了新晒的挂面,今天咱们就做竹酱拌面,给第一批预约的游客尝尝鲜。”他放下竹枝,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蓝布短褂的后背已经浸出了一片汗渍。
自从半个月前在村里的旅游公众号上发布了竹酱工坊的消息,预约体验制酱、品尝竹酱美食的游客就络绎不绝。今天是工坊正式对外开放的日子,沈清辞和林墨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江母也召集了村里几位手脚麻利的老人来帮忙。
刚到辰时,院门外就传来了清脆的笑声。一群穿着休闲装的游客跟着村导游走进院子,为首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怀里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身后跟着几位鬓发斑白的老人。“这里就是沈姑娘的竹酱工坊吧?”年轻丈夫笑着问道,“我们在网上看到竹酱的故事,特意带着爸妈和孩子来体验。”
沈清辞迎上去,笑着点头:“欢迎大家!今天不仅能尝到竹酱做的美食,还能亲手体验泡豆、搅拌酱料的过程,最后还能带走自己做的小罐竹酱。”
“太好了!”小女孩挣脱父母的怀抱,跑到院角的酱缸前,踮着脚尖往里看,“妈妈,这里的酱好香呀,还有竹子的味道呢!”
江母走过来,递给小女孩一把小小的木勺:“丫头,要不要试试搅拌酱料?轻轻搅,别洒出来哦。”她手把手教小女孩握住木勺,慢慢搅动酱缸里的竹酱,深褐色的酱料顺着木勺流下,沾了小女孩满手酱香。
“奶奶,这酱是用竹子做的吗?”小女孩仰着小脸问道。
江母笑着点头:“是啊,这里的竹子要长三年才能用来取汁,黄豆要泡足六个时辰,还要经过三个月的发酵,才能酿成这竹酱呢。”她指了指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这是清辞的爷爷和阿墨的爷爷,当年他们就是在这院子里,一起种下第一丛竹子,烧制第一口酱缸的。”
游客们围过来看照片,照片里的两位老人坐在酱缸旁,手里捧着粗瓷碗,笑得满脸皱纹。“原来这竹酱还有这么深的渊源。”一位白发老人感慨道,“现在能吃到这么有故事、纯手工的东西,太难得了。”
沈清辞给大家泡了竹香茶,坐在竹影下,慢慢讲起爷爷和林墨爷爷的往事:“当年两位爷爷是同窗,一起去城里学做酱,回来后觉得普通的黄豆酱少了点山野的清味,就想着用后山的竹子搭配黄豆制酱。试验了好多次,才找到竹汁采集的最佳时间和发酵的比例,这竹酱才算真正成了。”
她拿起桌上的一本泛黄的日记,正是爷爷留下的那本:“爷爷在日记里写,竹酱的灵魂是‘诚’,对食材要诚,对工艺要诚,对吃的人也要诚。所以我们现在做酱,还是沿用当年的方法,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每一步都手工完成。”
说话间,厨房里飘来了更浓郁的香气。林墨端着一大盆竹酱拌面走出来,面条上铺着翠绿的青菜、金黄的煎蛋,淋上琥珀色的竹酱底油,撒上切碎的葱花和芝麻,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大家尝尝看,这是用刚熬好的竹酱底油拌的,配上咱们自己种的青菜,味道很清爽。”
游客们纷纷拿起筷子,一口下去,面条的筋道、竹酱的醇厚、青菜的爽口完美融合,众人都忍不住赞不绝口。“太好吃了!”年轻妻子一边喂孩子吃面,一边说,“这竹酱一点都不咸腻,还有淡淡的竹子清香,孩子也爱吃。”
那位白发老人放下筷子,感慨道:“我年轻的时候也吃过手工酱,后来市面上的酱都加了各种调料,早就没了当年的味道。你们这竹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的味道。”
午饭后,沈清辞带着游客们体验制酱。她把泡好的黄豆分装进小陶罐里,教大家加入适量的盐、白糖和竹汁,然后用干净的木勺搅拌均匀。“搅拌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这样酱料发酵得更均匀,味道也更醇厚。”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发酵期间,每天都要打开盖子搅拌一次,让竹气充分渗进去,还要注意不能沾到生水,不然酱会坏的。”
小女孩在妈妈的帮助下,认真地搅拌着自己的小陶罐,小脸涨得通红:“我要把这个酱带回家,给爷爷奶奶尝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蜡封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血蜡封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