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龙骨水车的消息传开,匠人们心头齐齐一沉——坏了!
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上次耧车、曲辕犁刚推出时的情景:方圆十里八乡的农人蜂拥而至,门槛被踩塌,院墙边站满了人,一个个眼巴巴地围着他们,嘴里喊着“师傅行行好”“给咱也做一个”。
那时他们才发觉,自己竟像只被群狼环伺的小羊,动弹不得。
那些平日憨厚朴实的乡亲,此刻双眼放光,仿佛盯着肉案上的肥羊,恨不得立刻搬一台回家。
如今,又来了一个和耧车、曲辕犁同样实用、同样省力的龙骨水车,百姓们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弃之不用?
这回,怕是又要不得安生了。
这显然行不通!
如果这些工具不能不用,而普通百姓又自己造不出来,那最终还得靠谁来打造龙骨水车?
答案不言自明——还是得靠他们这些匠人自己动手。
可问题就在这儿:眼下光是周围乡民订制的耧车、曲辕犁、脚踏纺机之类的活计,就已经排到了明年去。
如今再压上龙骨水车的任务,别说把锯子用到冒烟了,就算真把锯条锯得烧起来,也根本赶不及啊!
可要是拿不出成品,附近的村民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天天堵在门口催要。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提升效率的办法。
比如,这些民间匠人早就注意到天幕中“墨家”制造器具时所采用的方式——流水作业。
所谓流水作业,就是把一个完整器物拆分成若干个小部件和工序,
然后将匠人们按能力分作三类,各司其职,每人只负责其中一环。
这样一来,每个人只需反复操作同一个步骤,很快就能熟练掌握,从而大批量产出规格统一的成品。
以箭矢为例:
第一道工序由完全没有技艺基础的普通人承担,任务只是将送来的竹竿或木条粗略削成笔直的雏形。
要求并不高,只要大致成型即可,因此哪怕毫无经验的人也能上手,几乎是“有手就能干”。
接下来交给第二类略有手艺的初级匠人,他们对这些粗坯进行精细打磨,修整出标准的箭杆形状。
最后由技艺精湛的老匠人接手,将已加工好的箭杆,配上铸好的青铜或铁质箭头,再加上尾羽,完成组装。
如此一来,一支支几乎完全一致的箭矢便如河水般接连不断地生产出来。
若把这些民间匠人正在制作的耧车、曲辕犁、脚踏纺机,乃至如今急需的龙骨水车,也都照此法拆解成多个部件,
让村里的男女老少各自专攻某一零件的初步成型,
而后由匠人再进行精加工与整体装配,
那么生产速度必然大幅提升。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这些东西不再是由匠人从头到尾一手包办完成的了。
说得直白些,在村民们分担了部分工序之后,这些器具的成本结构变了,定价自然也不能再按从前的老规矩来。
换句话说,单件的利润势必要被摊薄。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能明白“薄利多销”的道理,总收益未必会减少。
毕竟,在忽略人工成本的前提下,匠人的总收入等于每件器具的利润乘以产量。
举个例子,过去一名匠人每月只能做出五件工具,每件赚一百钱,月入不过五百。
可若改用流水线模式,虽然每件利润可能降到五十甚至三十,
但产量却可能翻上几倍——二十、三十,甚至达到五十件。
最终算下来,月收入反倒可能跃升至六百、九百,甚至突破一千五、两千五。
然而,除了利益考量之外,民间匠人迟迟不愿推行这种生产方式,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他们害怕自己的手艺外传。
要知道,这一身本事可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因为他们懂技术,而寻常百姓不懂,
所以在耧车、曲辕犁、脚踏纺机乃至龙骨水车出现后,他们才得以受到乡里敬重,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
一旦把工序交给外人经手,哪怕只是粗加工,也难保有人不会从中窥得门道,久而久之,独门技艺便不再是秘密。
到那时,他们的地位还怎么维持?
然而,若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都掌握了工匠手艺,他们现有的安稳生活还能持续下去吗?
正因如此顾虑,尽管大多数民间匠人心里都清楚——采用流水线式的生产方法,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更多器具,甚至赚取更丰厚的收益,
但他们依旧宁愿独自操持,或仅带着几个徒弟慢工细作,不愿轻易改变。
就在这些匠人们踌躇不决、反复权衡之际,
天幕之上,太子扶苏与“々`相里季”等墨家弟子再度将龙骨水车进行改良,相继推出了水力驱动型、手摇型、脚踏型、畜力牵引型,乃至风力带动型等多种款式。
各式各样的新型水车一经展示,立刻引来无数黔首百姓的惊叹与欢呼:
“哎哟!这龙骨水车竟能靠牛马拉,还能用水流、风吹来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