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耕作经验,大多依靠一代代平民父子,在年复一年的耕作中口耳相传。
这种传承方式,可以说极不稳定。
有时甚至会出现经验断层,导致耕作方式倒退,也不足为奇。
再加上气候并非一成不变,也许某种耕作方式在几百年前适用,如今却未必还适用。
另外,普通百姓承担不起太高的试错成本,也没有多少容错空间。
很少有人敢拿一家老小来年的生计做赌注,去尝试新的耕作方法。
所以,若想改善耕作方式、提升粮食产量,普通百姓往往需要花费极其漫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一点经验。
一旦哪位百姓真的摸索出有效的增产方法,几乎都会牢牢藏在心里。
作为传家之秘,小心谨慎地一代一代传下去,从不轻易外泄。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百姓要想找到一种真正可靠、明确、可操作的增产办法,几乎是难上加难。
除非他们有幸遇到像农家这样的专门研究农事的学者。
相比普通耕作百姓,农家弟子懂得主动总结经验,并会将这些经验记录在竹简之上,再传给下一辈的农家传人。
这种稳定又高效、不断更新的传承方式,对普通百姓来说,简直是碾压性的优势。
可问题是,农家门人又有多少?而天下百姓又有多少!
即便农家人人都懂得用草木灰辅助耕作可以提升产量。
但就算他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将这一方法传授给所有百姓。
而如今借助天幕,至少让天下百姓在同一时刻都知道了,草木灰能肥田、能增产。
至于具体的操作方式,可能还需要百姓们慢慢摸索。
但有了天幕上太子扶苏的亲口肯定,即便还不清楚具体怎么用,也一定会有人愿意尝试。
这比起过去既不知道草木灰有用,又不敢轻易尝试的状况,已经是天壤之别。
“仅此一言,便可惠及天下万民!”
“太子扶苏,真乃贤者也!”
在某处偏僻村落里,一位身穿粗布衣裳、脚上还沾着干泥、年逾花甲的老人陈相,坐在田边,望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连连点头称赞。
“太子如此关心百姓,并且有意改善百姓的衣食住行与耕作方式,想来始皇帝看到后,也定会重视我农家学派。”
“我农家,或许也将被大秦重用,成为国策之学!”
一旁同样穿着朴素、年过半百的陈辛也难掩激动之情。
他与大哥陈相原本是儒家名士陈良的门徒,后来被农家思想所吸引,为许行所折服,遂弃儒从农。
甚至因此还引发了儒家孟子与农家许行的一场大辩论!
那场辩论谁输谁赢,他们也不好妄下定论。
当然,最终农家也因这一契机声名鹊起,跻身诸子百家之中较有影响力的一派。
只可惜,此后却并无哪一方诸侯真正重视农家的思想主张。
再加上许子更在意的是普通百姓,而不是达官显贵。
因此对于诸侯与贵族不重视农家学说这件事,他并不放在心上,而是转身便带着一众农家弟子游历四方,专为百姓传授耕作之术。
待到许子辞世之后,他与兄长陈相便成了农家新一代的掌派人。
然而,相比当初许师在世时门徒上百的盛况,如今农家弟子不过十来个壮年人,再加上三五个少年罢了。
陈辛心中确实忧虑,等到他与兄长也相继老去之后,农家或许会在下一代,甚至下一代便彻底失传。
这份忧虑,并非杞人忧天。
从春秋战国几百年来看,当初诸子学说多达上百种。
但如今还能稳定传承下来的,大概也就剩下几十家了。
在这几十家中,真正兴盛的,也只剩下法家、墨家、儒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这几派而已。
至于其他学派,如计然家(专研国家经济)、名家(专研逻辑与辩术)、小说家等,大多都与农家类似,门徒寥寥,三五人而已,说不定哪天就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了。
“政之所兴,在顺民情;政之所废,在逆民意;而民心所系,莫过于务农桑、足衣食。”
“若论耕织衣食,普天之下,又有哪家能比我们农家更懂?”
“农为国本,只要世人还需吃饭穿衣,我农家便不会真正断绝。”
陈相看出了弟弟的忧思,语气温和地安慰道。
但随即,他又笑道:“当然,农家若是能现在便再度兴盛,那自然是越快越好!”
“只要秦王与朝中重臣不是糊涂之人,待天幕之事落幕之后,必然会派人来请我们前往咸阳。”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也得放出风声,让秦王知道我们的所在。”
之前始皇帝征召诸子百家博士入秦时,他们是因瞧不上秦国、或不愿前往而不去吗?不!
那是因为他们所居之地太过偏远,等到收到诏令时,早已过了数月。
等他们再赶往咸阳,少说也得一两个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