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扶持一位亲己的秦国公子登临储君之位,便是其中一计。
此前秦王嬴政未立太子,诸国尚存希望;如今秦王欲立太子,则只有一方可得其利。
于是,出身各国的后宫嫔妃,无论是出于母邦利益,还是为己之子嗣计,皆竭尽所能施展柔情,向秦王嬴政吹起枕边之风,希望能动摇其立太子的决定。
除了后宫嫔妃纷纷进言,王室宗亲中亦有人劝说秦王暂且缓立太子。
其中固然有人真心为秦王与国运着想,但也有人意在自保。
须知,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地“父死子继”,而是屡见“兄终弟及”的先例。
以秦穆公一脉为例,在短短四十年间,竟接连有六位君主继位。
秦武公舍子传弟,立同母二弟嬴嘉为君,即秦德公;秦德公身后,王位传于其弟秦宣公;秦宣公去世前,亦未传位其子,而是传于其弟嬴载,是为秦成公;待至秦成公驾崩,虽有七子,仍传位于三弟嬴任好,史称秦穆公。
由此可见,即便某位公子已登大位,其他公子也未必彻底失去机会。
一旦秦王正式立下太子,除非太子早夭,否则其余公子与宗亲便再无觊觎王位之望。
相较之下,朝中文武百官的进言则显得更为公允。
他们之所以不建议秦王嬴政过早立太子,实因公子扶苏年岁尚幼。
直言不讳地说,若公子扶苏中途夭折,又当如何?
五岁孩童的早亡,虽非寻常,却亦非罕见。
然而,公子之死与太子之殇,在国家层面的影响截然不同。
若仅为一介公子,王室妥善安葬即可;而若为储君,则需昭告天下,举国哀悼,甚至可能暂停政务数日乃至旬月。
如此一来,岂非影响国事运转?
故而,待公子扶苏年岁再长,夭折之险稍减,再立其为太子亦未为迟。
……
此刻,秦国众臣观天幕所示,立太子一事引发诸多波澜,不禁神情复杂,既有认同,亦有迟疑。
至于后宫嫔妃与宗亲之间的纷争,身为外臣,不便多言。
若仅凭天幕所现文武之言,未见公子扶苏本人之风采,出于国家长远之计,他们仍会建议秦王嬴政暂缓立储。
即便心中属意扶苏,也可待其年岁更长、根基更稳后再行册立。
然而,待见天幕中“公子扶苏”之卓尔不凡,众臣心念顿转,与秦王嬴政心意相通。
如此英杰出世,若不速立为储,更待何时?
世间可还有谁能出其右?
绝无可能!
如此才德兼具、天资卓绝之公子扶苏,能得其一人,已属秦国之幸,祖先庇佑,祖坟生烟矣。
这若再出现一位天赋胜过“公子扶苏”,甚至超越他的大秦公子,那他们恐怕也得怀疑,秦国历代先王的祖坟是否都遭了殃。
至于“公子扶苏”才年仅五岁,这又算得了什么?
黑甲侍卫、御医随身、宫人伺候,每日两餐、每时每刻轮流不息地守候“公子扶苏”!
倘若如此周全的照料下,“公子扶苏”竟还遭遇不测,那他们真该去查查秦国列祖列宗的陵墓,是否遭了天雷劈顶。
否则,为何秦国历代先王竟不肯庇佑他们大秦的“天赐之子”!
【看着那些劝谏他莫要过早确立太子的奏章,秦王嬴政冷笑一声:“你们根本不了解寡人的长子扶苏,他究竟有多么出众、多么卓绝!”】
【“想要阻止寡人立扶苏为太子,那是绝无可能!”】
【自秦王嬴政先平定其弟长安君成蟜的叛乱,再镇压太后与嫪毐之乱,随后贬黜丞相吕不韦之后,】
【他便真正掌控了朝政大权,成为秦国至高无上的王者。】
【因此,即便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乃至宗室之内仍有异议,但在秦王的决断面前,终究无人能挡。】
【恰在此时,赵、燕两国爆发战事。】
【赵国出兵攻燕,而秦王以救援燕国为由,命王翦等将领率军夹击赵国。】
【与此同时,秦王命奉常筹备正式册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的大典。】
【而大典的具体日子,就定在秦军凯旋、众将受赏之时!】
【虽未明言,但含义不言而喻——秦王要用这场辉煌胜利,来为扶苏成为秦国太子献礼!】
【秦王对长子扶苏的宠爱,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参与此次出征的秦军将领,也因此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毕竟若无法取得一场体面的大胜,不仅有损秦王颜面,更将影响未来太子,乃至下一任秦王的威望。】
天幕之下,武成侯王翦开始回忆起十余年前那场夹击赵国的战役。
毕竟那场战役中的王翦是另一个“自己”,他可不愿那个“自己”因战事不利,连带损害两代秦王的威严。
反复思量,确认十几年前那场夹击赵国的战役,便是换作自己闭着眼睛也能胜出之后,王翦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只要那天幕上的“自己”不犯糊涂,那便一定能带着胜利归来,为长公子扶苏登储大典献上一份厚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