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四月初,鸭绿江的冰凌早已化尽,江水裹挟着初春的泥沙,滔滔南去。
然而,比江水更汹涌的,是江北岸那无边无际的后金军阵。
皇太极亲率代善、莽古尔泰、多尔衮等大将,倾巢而出,五万余八旗精锐,辅以吴克善等蒙古仆从军,号称十万,渡江南下。
沉重的马蹄踏过江岸,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肃杀之气惊得飞鸟绝迹。
后金军的进军路线,选择的是通往三韩王京汉城的传统官道。
初期进展,似乎印证了皇太极的判断——三韩军备松弛,承平日久。
不到一个月,沿途州县,守军往往望见八旗旗帜便一触即溃,或干脆开城纳降。
后金铁骑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劫掠,缴获了不少粮秣财物,暂时缓解了军中的饥馑之气,士气为之一振。
然而,皇太极眉宇间的凝重却未曾稍减。
探马回报,明军在其后方和侧翼动作频频,不知其目的,但可以肯定与自己有关。
东江水师的战船,如同嗅到血腥的鲨鱼,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辽东半岛沿海,甚至有小股部队登陆袭扰,试图切断可能的陆路补给线。
“速战速决!必须在明国完成合围之前,迫使三韩投降,或者拿下汉城!”
皇太极不断催促麾下将领加快进军速度。
他深知,时间每过去一天,明国布下的这张大网就收紧一分,三韩这块看似肥美的肉,也正逐渐变成一块可能崩掉牙的硬骨头。
就在后金军兵锋直指汉城之际,三韩王京,这座拥有高大城墙的国都,却沉浸在一种诡异而恐慌的气氛中。
汉城,景福宫。
三韩国主李倧面色惨白,坐在偏殿的软榻上,手指神经质地绞着袍袖。
殿下,一群文武大臣争吵不休。
以领议政金鎏为首的一班老臣,面色灰败,力主“暂避锋芒”,甚至暗示可向“上国”(后金)请和,称臣纳贡,以保全宗庙社稷。
“王上!建奴兵锋锐不可当,我国兵马久不习战,岂能抵挡?
硬拼下去,汉城必遭屠戮,宗庙不保啊!不如……不如暂且隐忍……”金鎏的声音带着哭腔。
“荒谬!”一名年轻将领出列反驳,正是训练院正郎李时白,“汉城城高池深,我军虽弱,据城而守,足以拖延时日!
大明援军已在海上,不日即至!岂能不战先怯,行此辱国之事!”但他的声音,在满殿的悲观氛围中,显得格外孤单。
李倧内心天人交战。
投降,或可暂保性命富贵,但从此国将不国,自己也必将背负千古骂名。
死战,万一城破……他不敢想下去。
就在他几乎要被金鎏等人的投降论调说服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一名内侍连滚爬爬地冲进来,尖声叫道:“王上!不好了!金……金领议政他……他在回府途中,突发心痛,坠马……薨了!”
“什么?!”殿内顿时一片死寂,旋即哗然。
金鎏,这位主和派的领袖,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暴毙?
惊疑未定之际,又一名内侍仓皇入报:“王上,大明使者已到宫门外,请求即刻觐见!”
李倧心中一紧,连忙宣召。
来的并非寻常文官,而是一位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面容冷峻的年轻人,正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大明皇帝特使,沈炼。
他身后跟着数名精悍的护卫,眼神锐利如鹰,扫视殿内诸臣,凡被其目光触及者,无不心生寒意。
“外臣沈炼,奉大明皇帝陛下旨意,特来觐见国王殿下。”
沈炼礼节周到,但语气却无丝毫暖意,他双手捧上一卷明黄缎面的诏书。
内侍接过诏书,呈给李倧。
李倧展开一看,额头瞬间渗出冷汗。
诏书前半部分严词厉色,痛斥三韩“藩屏不力”,警告若敢不战而降,或守城不力,致使建奴坐大,大明皇帝必“废尔国祚,另择贤能”,绝不姑息。
后半部分,则语气稍缓,言明大明援军已发,水师精锐不日即至仁川、釜山。
只要三韩君臣上下一心,凭城固守,待天兵一到,内外夹击,必可破敌。
届时,非但无罪,反而有功,皇帝将考虑减免其岁币,并厚加赏赐。
沈炼不等李倧消化完诏书内容,便冷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大臣耳中:“陛下还有一句口谕,命外臣转达殿下:
近日汉城风气不佳,颇有魑魅魍魉,妄议降敌,乱我军心。
陛下闻之,甚为不悦。
金领议政突发恶疾,想必便是天意警示。
望殿下明察秋毫,肃清君侧,使上下同心,共御外侮。
若再有宵小妖言惑众,”他顿了顿,目光如刀锋般扫过那几个刚才还在鼓吹投降的大臣,“我大明锦衣卫,愿代殿下,行雷霆手段,以正视听!”
这番话,杀机凛然!
结合金鎏的突然暴毙,殿内众人哪还不明白?
这分明是大明皇帝派来的煞星,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清除投降派,逼迫三韩死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