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元年的初夏,比往年更添了几分生机。
太和殿的早朝已持续了一个时辰,讨论的核心是江南盐务改革。萧彻坐在龙椅上,指尖轻叩着扶手,听着户部新尚书——原苏州知府之子李修,汇报江南盐税核查的结果。
“陛下,经三个月核查,江南六州共清查出柳家侵占的盐利七百万两,已尽数追缴入库。臣按陛下旨意,拟定了新的盐法,废除‘官盐专卖’,改为‘商盐特许’,允许民间商户凭官府凭证售盐,税率定为三成,既保证国库收入,又能让百姓买得起平价盐。”李修捧着奏折,声音朗朗,“此法已在苏州试行半月,百姓反响极好,恳请陛下推行全国。”
殿下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几位老臣面露忧色,觉得“放开盐市”太过冒险,容易滋生私盐;而以秦管家为首的镇国公旧部,则极力赞同——他们在江南亲眼见过盐价被柳家操控的苦,深知改革势在必行。
萧彻抬眼,目光扫过群臣:“张御史,你常年巡视江南,觉得李尚书的法子可行吗?”
被点名的张御史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可行。江南百姓最苦的不是赋税,是‘有价无盐’——柳家垄断盐市时,一斤盐能抵三斗米,多少百姓只能用草木灰代替盐巴。新盐法试行期间,苏州盐价降了六成,商户按章纳税,国库收入反增了两成,可见此法利国利民。”
“好。”萧彻颔首,声音沉稳有力,“传朕旨意,即日起全国推行新盐法,由李修总领,各地知府亲自督办,敢有徇私枉法者,斩!”
“陛下圣明!”
散朝后,萧彻留下李修和秦管家在御书房议事。林晚意恰好带着新制的解暑汤进来,听到他们在说北境的事,脚步顿了顿。
“……北境急报,蛮族小股骑兵近日频繁袭扰雁门关,抢走了三批送往军营的粮草,守将赵将军请求增兵。”秦管家的声音带着忧虑,“柳文轩虽已伏法,但他伪造的‘先帝手札’不知是否流入蛮族,恐成他们南下的借口。”
李修补充道:“臣查过国库,现存粮草只够支撑北境大军三个月,若蛮族真要开战,怕是捉襟见肘。”
萧彻接过林晚意递来的解暑汤,温热的瓷碗熨贴着掌心:“粮草的事,让户部联合江南商户,从民间采买,按市价收购,绝不亏待百姓。至于增兵……”他看向秦管家,“调京畿卫五千精兵,由卫峥统领,即刻北上支援雁门关。”
“卫峥?”秦管家愣了一下,“他去年在桑树林护驾时伤了腿,现在还能领兵?”
“上个月朕见他演练,箭术刀法都没落下。”萧彻眼中闪过一丝暖意,“卫家世代戍守北境,他父亲卫凛当年就是为护盐务账册死在柳家刀下,让他去,最合适。”
林晚意想起那个沉默寡言的年轻将领,每次见他,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铠甲,腰间挂着半块家传的玉佩——那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念想。“要不要让太医院给卫将军备些伤药?北境苦寒,怕他旧伤复发。”
“朕已经让人备好了。”萧彻握住她的手,“你呀,总是想得这么周到。”
正说着,萧煜捧着一卷画跑进御书房,脸上沾着墨汁:“七哥,嫂嫂,你们看我画的雁门关!刘院判说,等我把药学好了,就能去北境给士兵们治病了!”
画上的雁门关,城墙歪歪扭扭,却画满了举着长枪的士兵,城门处还画着个小小的身影,背着药箱,旁边写着“靖王在此”。萧彻看着画,忽然笑道:“好,等你学好了,朕就派你去北境当军医。”
萧煜眼睛一亮,用力点头:“一言为定!”
三日后,卫峥率领五千京畿卫北上。出征那天,萧彻和林晚意在城门口送行。卫峥穿着亮银铠甲,翻身下马跪在地上,声音铿锵:“臣卫峥,定不负陛下所托,守好雁门关,护好北境百姓,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去吧。”萧彻扶起他,将一枚虎符塞进他手里,“北境的安稳,就交给你了。”
卫峥重重叩首,翻身上马,扬鞭喝道:“出发!”
五千骑兵浩浩荡荡地离开京城,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林晚意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轻声道:“希望他们能平安。”
“会的。”萧彻握住她的手,“卫峥是好样的,北境的士兵也是好样的,他们守了那么多年,不会让蛮族轻易踏进来。”
送走卫峥后,萧彻开始推行“永熙新政”的第二步——整顿吏治。他下令,全国官员不论品级,凡在任期间有贪腐记录者,一律革职查办;同时开设“招贤馆”,广纳寒门学子,只要有真才实学,不问出身,均可入朝为官。
招贤馆设在昔日的柳府旧址,那里被大火烧过的痕迹已被清理干净,种上了成片的玉兰树,是林晚意让人移栽的——她说,要让这片沾染过肮脏的土地,重新开满干净的花。
开馆那日,萧彻和林晚意亲自到场。馆外排起了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秀才,有背着行囊的年轻书生,甚至还有几个女子,手里捧着自己写的策论,眼神里满是期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逆转的朱砂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逆转的朱砂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