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彩排的余温还没散,练习室里的空气里都飘着《青花瓷》的旋律余韵。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散落满地的乐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把整首歌的旋律拆成了细碎的光点。
杨昊轩坐在钢琴前,指尖还悬在琴键上没落下。刚才彩排时,周深最后一句高音的尾韵没接好,他正拿着铅笔,在编曲谱上标注新的和声衔接点——铅笔尖在“古筝间奏后接女嗓”的标注旁,轻轻画了个小小的音符,那是他刚才突然冒出来的灵感,想在这儿加一小节琵琶的泛音,让过渡更柔。
“昊轩,歇会儿吧,刚彩排完,嗓子也得缓一缓。”李健端着两杯温咖啡走过来,把其中一杯放在钢琴上,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滑下来,在谱架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顺势拿起杨昊轩手边的编曲谱,翻到刚才讨论的那一页,笑着说,“你这脑子转得是真快,刚下台就琢磨着改细节,比我当年还拼。”
周深正靠在墙边揉嗓子,闻言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蜂蜜水杯:“可不是嘛昊轩,你这编曲改得,我刚才唱的时候都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尤其是你那女嗓跟我高音叠一块儿的时候,绝了!”他说着,还模仿了一下刚才的和声,清亮的嗓音在练习室里打了个转,引得旁边拉伸的高瀚宇也跟着点头。
高瀚宇刚练完舞台动作,额头上还冒着汗,他扯过毛巾擦了擦脸,笑着接话:“我这跳惯了唱跳的,今儿演国风舞台,本来还怕跟不上节奏,结果你这编曲把鼓点藏在古筝后面,我跟着弹的节奏走就行,太省心了!”
杨昊轩接过咖啡,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也暖乎乎的。他笑了笑,把铅笔放在谱子上:“还是大家配合得好,李健老师帮我把了意境的关,周深哥的高音托得稳,瀚宇哥的舞台动作也帮着衬了氛围,我就是搭了个架子而已。”
他这话不是谦虚,前世在乐坛摸爬滚打多年,他比谁都清楚,一个好的舞台从来不是单靠某个人。就像这版《青花瓷》,少了李健对古典意境的把控,只会变成堆砌乐器的花架子;少了周深的高音和高瀚宇的舞台张力,再精妙的编曲也没了灵魂。
就在几人围着编曲谱说笑的时候,练习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条缝。杨昊轩眼角的余光瞥见一道黑色的身影,下意识抬眼,就看见李荣浩带着助理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自己组的编曲谱,似乎是刚从隔壁练习室出来。
初舞台那会儿,杨昊轩跟李荣浩打过一次照面。当时他刚唱完《平凡之路》,下台时碰到李荣浩,他主动点了点头打招呼,对方却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没什么回应,转身就跟身边的吉他手讨论起了舞台细节。后来在后台碰到几次,李荣浩也大多是沉默着赶路,或是跟其他资深歌手交流,从没跟他说过一句话。
杨昊轩也没往心里去,李荣浩在乐坛向来以“毒舌”和“较真”闻名,对新人更是很少给好脸色,想必是觉得自己初舞台表现平平,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
这会儿李荣浩站在门口,目光没落在任何人身上,反而直直地盯着杨昊轩放在钢琴上的那版《青花瓷》编曲谱。他的助理想上前提醒里面的人,却被李荣浩轻轻摆了摆手制止了。
李健最先注意到门口的动静,他笑着抬手打招呼:“荣浩,刚彩排完?要不要进来坐会儿?”
李荣浩这才收回目光,抬步走进练习室,脚步很轻,黑色的卫衣袖口挽着,露出手腕上简单的手表。他没先回应李健的话,反而径直走到钢琴边,目光又落回了那叠编曲谱上,伸手轻轻拿起最上面的一页,指尖顺着谱子上的音符线条划了过去。
杨昊轩心里微微一动,没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他。他能感觉到,李荣浩的目光在“双声对唱”和“古筝+琵琶”的标注处停留了很久,眉头微微蹙着,像是在琢磨什么。
练习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周深也不揉嗓子了,高瀚宇也停下了拉伸的动作,几人都看着李荣浩,没人说话——毕竟谁都知道,李荣浩对编曲的要求有多高,之前有个小组的编曲被他路过时瞥了一眼,就被他随口点评“堆旋律没灵魂”,气得那组队长当场就改了三遍编曲。
过了大概半分钟,李荣浩才抬起头,目光第一次落在杨昊轩身上。跟初舞台时那淡漠的眼神不同,这次他的眼神里多了些探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他没绕圈子,直接开口,声音低沉,语速不快,却很清晰:“这版《青花瓷》的编曲,是你做的?”
杨昊轩点头,语气很稳:“是我跟李健老师一起琢磨的,李健老师帮我定了意境的方向,我负责具体的编曲和和声设计。”他没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一来确实是跟李健共同完成的,二来他也习惯了藏着锋芒,不想太张扬。
李荣浩“嗯”了一声,又低头看了一眼手里的编曲谱,指着其中一段古筝和琵琶的衔接处,问:“这里为什么用十六分音符的切分节奏?原曲是四分音符的平稳节奏,你这么改,不怕打破《青花瓷》本身的温润感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双声学霸:我在披哥3封神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双声学霸:我在披哥3封神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