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的怒火并未能阻止周仓的游击行动。相反,在初战告捷后,周仓带领的“尖刀队”如同彻底融入了山林,行动愈发诡秘难测。他们不再局限于袭击粮道,目标开始扩展到曹军的巡逻小队、前哨据点、甚至落单的信使。
周仓将游击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利用【环境洞察】和日益强大的灵识,总能精准地选择目标、时机和路线。行动前,必先由李锐的斥候营摸清敌情,确保万无一失。行动时,速战速决,绝不恋战。得手后,迅速远遁,利用复杂地形摆脱追兵。他甚至还总结出了几条铁律:
一、 情报不明,绝不动手。
二、 目标过强,果断放弃。
三、 战利品优先,不贪功,不杀俘(除非必要)。
四、 撤退路线至少预设三条,并留有断后掩护。
五、 行动后立即转移,绝不在同一区域停留过夜。
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却极大地提高了行动的成功率和生存率。尖刀队的队员们也在一次次实战中飞速成长。他们不仅个人战力提升,小队配合也越发默契,对周仓的命令执行得如同臂使。周仓也毫不吝啬,将《莽牛劲》更深一层的心得和煞气运用的技巧,择其可授者,逐步传授给这些核心骨干,使得他们的实力稳步提升。
短短半月之内,曹军在北至南阳盆地边缘,南至襄阳以北的广阔区域内,接连遭受了十余次袭击。损失虽然每次都不大,但累积起来也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这种无孔不入的骚扰,极大地打击了曹军的士气,延缓了其向襄阳集结的速度。曹军士兵们风声鹤唳,巡逻时提心吊胆,运送物资更是需要加派重兵护卫,无形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周仓的名字,也随着这些战果,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荆州北部乃至曹军内部悄然传开。
“听说了吗?卧牛山那个周仓,又带人摸掉了咱们一个哨站!”
“可不是!那家伙神出鬼没,刀枪不入,简直是个怪物!”
“夏侯将军派了好几波人去清剿,连影子都摸不着,反而被伏击了两次……”
“这仗打的,憋屈!”
曹营之中,士卒们私下议论纷纷,对“不死周仓”的恐惧和忌惮与日俱增。甚至有一些底层军官,也开始对夏侯惇一味强攻的策略产生了质疑。
这一日,周仓率队袭击了一支由一名军司马押运的、向襄阳输送箭簇和生铁的辎重队。行动依旧干净利落,斩杀军司马,焚毁部分物资,缴获大量箭簇和少量铁料后迅速撤离。在清理战场时,队员在一名曹军文吏的尸体上,发现了一份被血浸透大半的绢布。
“司马,您看这个。”石头将绢布递给周仓。
周仓展开一看,上面残留的字迹让他目光一凝。这竟是一封来自曹军中层将领写给夏侯惇的密信副本!信中委婉地建议,面对周仓这种“山匪流寇”,一味派兵清剿效果不佳,反而损耗兵力,不如暂缓强攻,采取围困和招抚双管齐下的策略,同时集中兵力优先解决襄阳大事。信中还提到,丞相(曹操)对荆州之事催逼甚急,不宜在卧牛山这等“疥癣之疾”上过多纠缠。
“看来,我们的骚扰,起作用了。”周仓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曹军内部果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夏侯惇性情刚烈,主张武力剿灭,但其他将领更看重整体战略,不愿在卧牛山消耗过多力量。这对他而言,是极大的利好。
他将绢布收起,吩咐道:“将此信内容,设法透露给李锐,让他的人散播出去,进一步动摇曹军军心。”
“明白!”
就在周仓游刃有余地开展游击战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已经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襄阳城,虽已暗流汹涌,但表面上依旧维持着最后的平静。州牧府内,病榻上的刘表气息奄奄,蔡瑁、蒯越等人暗中掌控大局,与曹操的使者秘密接触。而在城西一处不起眼的宅院内,暂居于此的刘备,正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商议对策。
“大哥!探子来报,曹贼大军已近襄阳,刘琮那小子和蔡瑁蒯越这几个狗贼,怕是顶不住要投降了!咱们怎么办?难道真要如军师所言,弃新野,往南走?”张飞嗓门洪亮,满脸焦急。
关羽丹凤眼微眯,抚须沉声道:“三弟稍安勿躁。军师必有良策。”
刘备面色凝重,看向一旁羽扇纶巾、气定神闲的诸葛亮:“孔明,形势危急,如之奈何?”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道:“主公勿忧。琮公子暗弱,蔡蒯专权,荆州降曹,已在预料之中。我军兵力薄弱,不可正面抗衡。南走江夏,联合刘琦公子,再东结孙权,共抗曹操,方为上策。只是……撤退途中,曹军必全力追击,需有一支奇兵,于侧翼牵制,方可保百姓与主力安然南渡。”
“奇兵?”刘备皱眉,“我军如今哪还有多余兵力可作奇兵?”
诸葛亮微微一笑,目光似乎穿透墙壁,望向北方:“亮近日听闻,北面卧牛山有一豪杰,名曰周仓,曾硬撼夏侯惇而不败,近日更率小股精锐,频频袭扰曹军粮道哨站,令夏侯惇焦头烂额。曹营军中皆传其有‘不死’之能,人称‘不死周仓’。若此人能在我军南撤之时,于曹军侧后加大袭扰力度,或可为我军赢得宝贵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从卧牛山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从卧牛山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