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珠眨眨眼,问出了一个非常尖锐、却也极其现实的问题:“那……要是中途碰上条件更好的,比如你心心念念的富二代,你会毫不犹豫把张哲甩了吗?”
令云云闻言,抬起头,表情居然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认真:“基本的道德底线我还是有的。”
在张明珠略显惊讶的目光中,她慢条斯理地解释道:
“如果那个富二代真的特别喜欢我,我也觉得机会难得,我会先跟张哲分手,把事情处理干净,然后再去考虑跟那个富二代在一起的事情。”
在她看来,这已经是很有“道德”的做法了——至少没有脚踏两条船。
张明珠被这套逻辑噎了一下,追问道:“那要是张哲不同意分呢?他看起来可是对你挺认真的。”
令云云舀了一勺汤,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麻烦,但并非无解,她用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语气说:
“到时候再说呗。没准……到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喜欢上张哲,舍不得分手了也没准。”
这句话她说得轻飘飘的,却暴露了她内心最后一丝不确定性和微弱的可能性。
她的计划看似清晰利落,实则依然为自己留足了所有的弹性空间:
1. 道德底线: 不重叠关系,先断后立。
2. 现实选择: 遇到更好的,会果断切换赛道。
3. 情感变量: 也承认存在对张哲产生真感情的可能。
张明珠看着好友,一时不知该说她精明冷酷,还是该说她至少保留了一丝人性的余地。
她最终只是叹了口气:“你呀……心里跟明镜似的。反正,你自己把握好就行,别玩脱了。”
令云云笑了笑,没有回答。她觉得自己一直把握得很好,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走向那个更优渥、更安稳的未来。
至于感情,那或许是这个精密的计算过程中,唯一无法完全掌控,但也无伤大雅的变量罢了。
张明珠和令云云之所以能成为闺蜜,并非因为志趣相投或灵魂共鸣,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她们骨子里是同一种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她们的友谊建立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之上:万事先考虑自己,绝不做损害自身核心利益的事情。她们可以分享八卦、互相出主意、甚至在对方需要时提供情绪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触及自身真正的利益底线。
这种清醒而务实的关系,反而让她们相处起来格外轻松,不用伪装,无需解释。
在人生大事上,尤其是婚姻,两人的考量更是如出一辙的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
对于张明珠而言,选择孙亦航是一场经过精密计算的“优质投资”。
孙亦航是退役军人,暂时没有固定工作,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减分项。但在张明珠的天平上,其他的砝码足以弥补甚至远超这一点:
1. 个人存款: 孙亦航在部队多年,有一笔相当可观的退役金和积蓄,这意味着他并非“无产者”,短期内不会拖累她的生活质量。
2. 家庭底气: 孙亦航的家境优渥,父母不仅不需要他赡养,反而有能力并且愿意赞助他们小家庭的生活。这解决了后顾之忧,确保了生活水平的下限不会低。
3. 未来潜力/保障: 退役军人身份本身就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政策优待,他未来找工作或创业并非毫无根基。更重要的是,孙家这棵大树,就是他最大的潜力和保障。
4. 情感与条件兼备: 当然,张明珠也确实喜欢孙亦航,毕竟他俩谈了4年,孙亦航有多喜欢她,她是知道的。再说了孙亦航高大、帅气,对她足够用心。
因此,嫁给孙亦航,对张明珠来说,是维持并有望提升现有生活质量的优选,爱情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同样,令云云对张哲的“试试”,也是一场风险可控的“潜力股投资”。
她看中的是张哲稳定的职业、无负担的原生家庭以及那套全款的房子。这些硬件确保了即使她嫁给他,最基本的生活质量不会下滑,甚至因为有了自己的房子而获得安全感。
她愿意“试试”,是因为张哲的“基本面”良好,符合她“不影响本来生活质量”的底线要求。
她们都不会为了所谓的“纯粹爱情”去牺牲自我,飞蛾扑火。
在她们的价值观里,先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对方是能共同维持或提升生活水准的“合伙人”,然后才会去考量其中有多少“爱”的成分。
她们的对话之所以能如此直白、甚至残忍,正是因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算计,并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她们是同盟军,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用各自的方式,精明地规划着通往更舒适生活的路径。婚姻对她们而言,不是浪漫的冒险,而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资产重组和风险投资。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毫不犹豫地去争取,这或许,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活明白了”。
下班铃声响起,办公室里的人开始收拾东西。张明珠一边关电脑,一边状似无意地问令云云:“诶,张哲今天会不会来接你?”
令云云利落地将包挎上肩,摇了摇头,语气平淡:“不会,他今天备勤,没时间。”
这个答案似乎在张明珠意料之中,她挽着令云云的胳膊往外走,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云云,说真的,你要不再考虑考虑?以你的长相和工作能力,找个工作清闲点、能随时陪着你,而且月薪上万的男人,其实也挺简单的。消防员这工作,太不自由了,以后有你独守空房的时候。”
令云云听了,却只是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看透般的苦笑:“是,找个能陪我的、工资高点的,是不难。但是,”她话锋一转,眼神锐利起来,“那样的男人,家庭条件可就不一定比张哲好了。可能背着几十年房贷,可能父母没有退休金需要赡养,可能家里还有兄弟姐妹需要帮衬……”
她叹了口气,说出了核心矛盾:“张哲最大的优势,恰恰就是他那个‘教师家庭’和‘全款房’的背景,这帮我规避了未来太多潜在的风险和负担。月薪上万听着不错,但要是背后拖着一大家子,到手还能剩多少?心又能有多闲?”
喜欢教官的报复,强娶白月光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教官的报复,强娶白月光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