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惊风多由小儿外感风邪、痰热内蕴等引起,针刺手太阴经穴可疏风解表、调节肺气;太阳经穴可疏风通络;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可调节心经和小肠经气血,宁心安神;足阳明经之解溪穴可调节脾胃经气,化痰息风;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可清热化痰、息风止痉。
消瘅(渴)、仆击、偏枯等病症的病因
消瘅(渴)、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过食肥甘厚味,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积热内生,灼伤阴液,发为消瘅(消渴)。同时,肥胖之人多痰湿,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可引发仆击(突然昏倒)、偏枯(半身不遂)等病症。
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情志失调,尤其是暴怒或忧郁,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肝气郁结则气不得疏泄,上逆于胸,出现气粗、上下不通等症状。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情志过激,阳气暴升,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蒙蔽清窍,可出现突然厥逆、不知人事等症状;气血逆乱,影响耳部经络气血,可致耳聋;影响下焦气机,可致大小便不通。
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风邪为百病之长,侵袭人体后,若不能及时驱散,可入里化热,消烁肌肉,导致肌肉消瘦、疼痛等症状,着于肌肉筋骨之间,引发各种痹证。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合而为痹,阻滞经络气血,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若发生在下肢,可出现两脚偏跛的症状。
黄疸、癫疾等病症的病因
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 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人体经脉气血应循环往复,若经脉之气上逆,久不下行,可导致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如黄疸的发生,与肝胆经脉气血不畅,胆汁外溢有关;癫疾、 狂等精神疾病,与心经、肝经等经脉气血逆乱,扰乱心神有关。
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六腑主受纳、腐熟、传导等功能,若六腑闭塞不通,水谷不能正常运化,糟粕不能正常排出,可影响五脏的功能。例如,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胃腑不通,不能正常受纳腐熟水谷,可导致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肠胃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脏腑,若肠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可导致头痛耳鸣;同时,肠胃病变可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九窍失于濡养,出现九窍不利的症状。
中医的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测量法则及四季治法,以及病症的针灸治法和病因解析,是一个完整而精妙的体系。它蕴含着古人对人体、自然和疾病的深刻认识,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智慧,让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