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岐伯介绍着特殊的针刺方法,大络是连接人体左右两侧的重要脉络。当病邪留在大络时,由于人体左右经络气血相互关联,采用缪刺法,即右病刺左、左病刺右,可以调整人体左右两侧的气血平衡,使病邪得以消散。这种治疗方法巧妙地利用了人体经络的对称性和气血的循环规律,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岐伯继续说道,邪气久留不移,说明病邪已经深入人体,并且在局部形成了积聚。四肢八溪之间,即人体四肢关节的缝隙处,以及骨节交会之处,是人体气血汇聚和流通的重要部位。在这些部位针刺,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驱散邪气。同时,这些部位的神经和血管分布丰富,针刺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岐伯针对上实下虚的病症给出了治疗方法,上实下虚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表现为上部气机壅滞、实邪积聚,而下部气血不足、阳气亏虚。此时,医者需要仔细切按患者的气脉,寻找气脉络郁结的部位,通过针刺放血的方法,排出体内的瘀血和实邪,使气机得以通畅。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后,下部的阳气和气血也能够得到补充,从而改善上实下虚的症状。
“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岐伯强调着判断生死的关键要点,眼睛的变化往往能反映人体经络气血的盛衰。目上视,是因为太阳经气不足,无法正常约束眼球,导致眼球上翻。若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则是太阳经气已经完全断绝,人体的阳气无法上达于目,这是生命垂危的重要标志。医者在临床诊断中,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眼睛的变化,结合其他症状和脉象,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生死预后。
紫萱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记录着要点。她时而微微皱眉,陷入沉思,思考着岐伯所讲内容的深刻含义;时而轻轻点头,对某些观点表示认同,心中对医道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待岐伯讲完,她恭敬地说道:“先生的教诲,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对医道中决断生死的学问有了全新的认识。弟子定会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力求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诊疗中,为患者解除病痛。”
岐伯微微颔首,目光中满是期许:“紫萱,医道之路没有尽头,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成长。希望你能始终保持这份对知识的热忱和对患者的关爱,将所学的医道运用到实际中,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记住,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慈悲的心。”
紫萱望着岐伯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坚定。她再次翻开《黄帝内经》,在这宁静的静虚谷中,继续探寻着中医的无尽奥秘。她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医道的重任,而岐伯的教导和《黄帝内经》的智慧,将成为她前行路上最坚实的依靠。未来的日子里,她将不断努力,用自己的所学,去诠释医道的博大精深,去践行医者的神圣职责,为弘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