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后,京城。
大吾朝堂内一派罕见的热烈气氛。
今日并非大朝会,但重要臣工皆已到场,分列两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期待与肃穆。
龙椅之上,皇上面容虽带着惯有的威严,但眉宇间那抹难以完全掩饰的欣悦,悄然融化了几分帝王的冷峻。
他的目光不时掠过丹陛之下,那个身着亲王礼服,身姿卓越却仍显清瘦的三子瑞王玉砚。
当初,玉砚刚刚认祖归宗,重返宫廷。皇帝怜他自幼流落在外,吃尽苦头,又见他身子单薄,性情纯善,虽心中疼爱,却也忧他难以适应朝堂纷争。
故而,他虽给予了亲王尊位,却在政务上多有回护,只道让他先好生休养,熟悉环境,日后再慢慢学习处理政务。
实则,是想将他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让他过得轻松快活些便好。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皇子玉明与二皇子玉晨,及其身后的贵妃一党,却视这突然回归的“三弟”为眼中钉。他们不愿见其安享尊荣,更恐其日后得宠,分薄了权力与圣心。
于是,他们联手朝中附庸,极力举荐,将“治理江南水患”这块无人敢接、烫手至极的山芋,硬塞到了玉砚手中。
此举看似委以重任,实则是包藏祸心,盼着他在这件积年难题上栽个大跟头,最好永世不得翻身。
彼时,皇帝虽心知肚明,却碍于朝议汹汹,加之亦存了一丝借此让玉砚历练、或许能树立威信的心思,最终只得应允。
心中却始终悬着一块大石,这大半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担忧远在江南的幼子。
岂料,玉砚竟欣然领命,毫无惧色。
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这一去,便是大半载。
期间传来的消息,从最初的质疑,到中期的稳步推进,直至最后的捷报频传——惩贪官、安民心、修水利、创新法……一桩桩,一件件,都做得漂亮至极!
而就在昨日,一份由八百里加急秘密送入宫中的公文,更是让皇帝龙心大悦,几乎一夜未眠。
那并非寻常的奏捷文书,而是一份……万民祈愿书。
厚厚的卷轴展开,是质地粗糙却承载着无数心意的民间纸张。
上面并无华丽辞藻,只用最朴实的语言,书写着对瑞王玉砚殿下最真挚的感激与祝福,祈愿他福泽绵长,平安喜乐。
而真正令人震撼的,是祈愿书后方那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红色指印!
粗粗估算,竟有五十万之众!那是江南受水患之苦、又得享安澜之福的百姓,自发按下的手印,是他们用最原始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对玉砚功绩的认可与爱戴!
这份沉甸甸的心意,比任何功绩簿上的数字都更有力量。
皇帝手持那份祈愿书,指尖甚至能感受到那些指印的粗糙与温度,心中澎湃难平。
此刻,在庄严肃穆的朝堂上,皇帝收敛了心绪,目光缓缓扫过众臣,最终落在那几个脸色不甚自然的大皇子一党成员脸上。他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
“瑞王玉砚,此前奉旨南下,总督江南治水事宜。历时七月,栉风沐雨,勤勉王事,终不负朕望,亦不负百姓所托。”他顿了顿,内侍官立刻会意,恭敬地将那份巨大的万民祈愿书徐徐展开在御阶之前。
那密密麻麻的红色指印如同燎原之火,瞬间灼伤了某些人的眼睛,也震撼了所有中立乃至同情玉砚的臣工。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唯有皇帝的声音清晰回荡:
“水患平息,堤坝永固,此乃功一;惩处贪腐,肃清吏治,此乃功二;安抚流离,恢复民生,此乃功三。”他的目光变得深邃,“然,朕以为,其最大之功,在于此——赢得民心!
此乃五十万江南百姓自发祈愿,愿我儿玉砚福泽绵长!此心此意,重于千金!”
他看向宗正寺卿,郑重下令:“将此万民祈愿书,誊抄金册,供奉于皇家太庙之内,受玉氏先祖与万世敬仰!让列祖列宗看看,我玉氏子孙,是如何为民请命,如何获民爱戴!”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将百姓祈愿书供奉太庙,这是何等的荣宠!
这无异于将玉砚的功绩与声望,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甚至带有了一丝“天命所归”的意味。
大皇子玉明与二皇子玉晨站在队列前方,脸色已然变得极其难看,却又不得不强自镇定,甚至还要勉强挤出一点表示赞同的表情。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本想用来打压对方的“烫手山芋”,竟成了对方直上青云的阶梯!
皇帝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平静。
他不能表现得过于欣喜,他必须平衡朝局,保护那个刚刚立下大功、却依旧羽翼未丰的孩子,不使他成为众矢之的,被过分的嫉妒所吞噬。
“玉砚听旨。”
“儿臣在。”玉砚出列,跪伏于地,声音清朗平静。
“尔此次江南之行,功在社稷,德被苍生。朕心甚慰。特此加封:赐双珠亲王冠冕,增岁禄千石。原赏赐之朱雀大街府邸即日便可入主。另,朕准你开府建牙,参议朝政,六部诸司,皆可过问学习。望你戒骄戒躁,日后更为朝廷,为百姓效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娇气殿下卿卿如晤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娇气殿下卿卿如晤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