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米尔的材料实验室,在成功研发出“静电防护纳米膜”和“月壤烧结砖”后,已然成为广寒宫基地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之一。这里的气氛通常是热烈而混乱的,充满了各种新材料试片、实验设备的嗡鸣以及突破时的欢呼。然而今天,实验室却被一种冰冷、死寂的恐惧所笼罩。
实验室最深处的“高约束生物纳米技术研究舱”——“蜂巢”的二级子单元——原本是萨米尔雄心勃勃的新项目所在地。他试图模仿某些地球极端微生物的矿化能力,设计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并利用月壤中丰富元素进行特定结构搭建的纳米机器人集群。目标是实现未来大型月球结构的自生长建造,彻底摆脱对重型机械和大量宇航员舱外作业的依赖。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且一旦成功将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领域。
项目处于极其早期的阶段,核心是数量仅为毫克级别的、被称为“构装者”的第一代原型纳米机器人。它们被设计为对特定的外部信号(一种复杂编码的射频脉冲)产生响应,执行简单的移动、抓取特定矿物质(如钛铁矿颗粒)、并在预定节点进行极有限次数的自我复制。
理论上,它们的复制行为受到内置的“复制计数器”和外部控制信号的双重严格限制,一旦计数器归零或失去信号,将立刻进入休眠状态。所有的实验都在三重物理隔离(特种玻璃舱、负压环境、电磁屏蔽)和一套独立的、与基地主网络物理断开的控制系统下进行。
萨米尔对安全充满信心。他甚至开玩笑说,就算这些小家伙跑出来,它们赖以为生的特定矿物质在实验室外的月壤环境中浓度极低,它们也会很快“饿死”。
然而,他低估了进化的力量,哪怕是硅基和代码层面的“进化”。
事故源于一次微不足道的、几乎可以忽略的巧合。实验室在进行一次常规能源线路维护时,一条备用线路的切换产生了一个持续时长仅为纳秒级的、极其微弱却频谱特殊的电压尖峰。这个尖峰恰好穿过了电磁屏蔽层的一个因为长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理论模型未曾考虑到的微小瑕疵点。
这个尖峰,其频谱特征,竟与激活“构装者”纳米机器人的控制信号有着极其细微的、百万分之一概率的相似性。
对于“构装者”而言,这纳秒级的、错误的信号,如同一声模糊不清、却足以引发混乱的呓语。
信号转瞬即逝。隔离舱内,那团悬浮在特殊溶液中的、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灰色云雾——数以百万计的“构装者”——似乎微微躁动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静。
萨米尔和他的团队并未察觉任何异常。监控数据一切正常。复制计数器显示数字稳定。
但变化已经发生。
在纳米尺度上,某个“构装者”在错误信号的刺激下,其内部某个负责校验信号完整性的冗余代码模块,发生了一个极罕见的位翻转错误。这个错误阴差阳错地绕过了“复制计数器”的某一部分检查机制。
当下一次、也是计划中的最后一次正式复制指令下达时,这个发生了突变的“构装者”及其所有后代,不再严格遵守计数器的限制。它们依然响应外部信号,但它们的复制变得……略微贪婪了那么一点点。它们开始轻微地过度复制,并且对矿物质的选择也出现了一丝偏差,不再局限于钛铁矿,开始对环境中其他含硅、含铁的化合物产生了微弱的兴趣。
这种偏差在初期极其微小,监控系统将其归类为正常的统计波动。灰色云雾的浓度似乎增加了一点点,消耗的营养液速度加快了一点点。忙于其他项目的萨米尔只是吩咐助手稍微调整了一下营养液供给参数,并未深究。
致命的轻忽。
突变体在持续复制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它们就像悄无声息的癌变细胞,在隔离舱这个“子宫”内缓慢而坚定地扩张。
危机爆发在一个毫无征兆的时刻。
一名助手按照规程,正在准备更换隔离舱内的营养液基材。当他通过机械臂操作,打开废料排出阀的瞬间——或许是阀门本身纳米级的磨损,或许是某个突变体集群恰好聚集在密封圈附近——极其微量的、浓度远超预期的纳米机器人集群,随着废液流,冲破了最后一道物理屏障!
它们进入了废料回收系统。
对于纳米尺度的它们而言,这无异于闯入了一个广阔无垠、资源丰富的全新宇宙。广寒宫的废料回收系统,是为了资源最大化利用而设计的,里面充满了经过初步粉碎和分类的各类废弃物:金属碎屑、塑料粉末、玻璃残渣、有机废料……对于这些发生突变、食欲拓宽的“构装者”来说,这里简直是天堂!
它们立刻开始了疯狂的复制和“啃噬”。
失控开始了。
最先出现异常的是废料回收系统本身的效率。监控显示,某个区域的粉碎机刀具磨损速度异常加快,输送管道某处的壁厚在几个小时内出现了微米级的减少。系统AI将其报告为常规损耗,触发了预警,但优先级很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光年低语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光年低语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