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东京带着一丝凉意,湘琴站在医学研讨会会场门口,紧张地整理着白大褂的领口。手里的发言稿被她攥得微微发皱,指尖的薄汗晕开了纸角的字迹——这是她第一次以护理研究者的身份,站在全国性医学论坛上发言,台下坐着的,有国内顶尖的神经科专家,还有特意从大阪赶来的老主任。
“别紧张。”直树的手掌轻轻覆在她的后背,传来熟悉的温热,“你整理的护理记录比任何人都详细,萌萌的心理干预案例更是独一份,他们更想听到的是你真实的护理经验,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
湘琴抬头看向他,正好对上他眼底的笑意。出发前一晚,直树陪她模拟了三次发言,从语气停顿到手势配合,连她紧张时会不自觉摸项链的小动作都提前提醒过。此刻他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别着和她同款的银色徽章——那是医院为参与研讨会的医护人员定制的,上面刻着“医者仁心”四个字。
会场的灯光渐渐亮起,主持人念到“袁湘琴”的名字时,湘琴深吸一口气,握着发言稿走上台。聚光灯下,她看到台下的直树坐在第一排,老主任坐在他身边,两人都笑着朝她点头。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5岁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患儿的护理故事。”湘琴的声音起初有些发颤,但当她讲到第一次在监护室见到萌萌,讲到孩子攥着她手指说“甜”的瞬间,语气渐渐变得坚定,“很多人说,护理罕见病患者是‘在绝望里找微光’,但对我来说,每一次患者的微小进步,都是照亮绝望的星光——萌萌从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到能清晰喊出‘姐姐’;从无法握稳小球,到能自己画出樱花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背后是护理团队与家属的共同坚持。”
她举起手里的护理记录册,展示着萌萌每天的康复进度表:“我们建立了‘30分钟专属陪伴’制度,每天用孩子熟悉的玩具和故事建立信任;针对她神经损伤导致的吞咽困难,我们和营养科一起调整了12种辅食配方;甚至在她用药出现皮疹时,我们用金银花水帮她擦拭皮肤,既避免了药物过敏,又缓解了瘙痒——这些细节或许不在教科书里,但在患者的笑容里。”
台下响起了掌声,湘琴看到直树拿出手机,悄悄给她拍了张照片。老主任更是激动地举起手,声音洪亮:“袁护士说得好!医学不仅是手术台和处方药,更是病床前的温度!我们培养了太多会做手术的医生,却需要更多懂患者的护士!”
发言结束后,好几位专家围过来和湘琴交流,有人向她索要护理方案,有人邀请她参与全国罕见病护理联盟。直树走过来时,正好听到一位专家说“江医生好福气,有这么优秀的伴侣”,他自然地握住湘琴的手,笑着说:“是我运气好,她总能让我看到医学更温暖的一面。”
研讨会的晚宴上,老主任拉着湘琴和直树的手,喝了杯庆祝酒:“当年我就说直树这孩子太冷静,需要一个能让他心软的人在身边,现在看来,我没看错。”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锦盒,递给他们,“这是我当年从医时的第一个听诊器,现在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带着它,听到更多患者康复的心跳声。”
湘琴接过锦盒,冰凉的金属听诊器带着岁月的温度,她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医院见到直树时,他就是用这样的听诊器,冷静地判断急诊病人的病情。原来从那时起,他们的人生就已经悄然有了交集。
返程的高铁上,湘琴靠在直树的肩膀上,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她在台上发言的样子,有直树和老主任聊天的画面,还有萌萌发来的视频——视频里,萌萌正在院子里放风筝,她的父母站在旁边,举着写有“谢谢湘琴姐姐”的牌子。
“直树,你说我们以后还会遇到多少像萌萌这样的患者?”湘琴轻声问。
直树握住她的手,指尖划过她掌心的薄茧——那是长期给患者做康复训练磨出来的:“不知道,但只要我们还穿着白大褂,就会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更多的星光。”
然而他们没想到,回到湘南医院的第一天,急诊室就送来一个“特殊”的患者。
傍晚六点,湘琴刚整理完研讨会的资料,急诊室的电话就响了。护士长的声音带着焦急:“湘琴,快来急诊!有个车祸患者,头部外伤合并应激障碍,拒绝所有治疗,还把护士的手抓伤了!”
湘琴抓起白大褂就往急诊室跑,远远就听到病房里传来争吵声。推开门,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男生蜷缩在病床上,双手抱着头,对着围过来的护士大喊:“别碰我!我不要做CT!我不要住院!”
男生的额头还在流血,白色的床单上染了好几片血迹。他的母亲站在旁边,哭得满脸是泪:“小宇,你听话,医生说你可能有颅内出血,必须做检查啊!”
湘琴认出他——这是半年前她护理过的林晓宇。当时他因为车祸撞到头住院,现在怎么又出了车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恶作剧之吻续写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恶作剧之吻续写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