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原本以为屏幕会就此停在那一段画面,没成想关根刚一开口,上面的内容又接着往下走了
【闷油瓶带着拉巴几人,朝着藏人先前登船的方向走去。
湖边近岸处的冰结得瓷实,踩上去跟踏在地面上没两样,可越往湖心挪,冰面就越薄。到后来,脚下稍一用力,便传来让人头皮发紧的裂冰声,咔嚓咔嚓响得人心惊。
他们只能沿着湖的边缘绕路。这巨大的冰湖形状生得古怪,不在高处往下瞧,根本猜不出它的模样——整个湖面像一把大蒲扇,一边是宽宽的扇面,另一边拖着条山谷似的狭长扇柄。按说这地方海拔高、天又冷,湖面本该冻得严严实实才对,可偏偏湖心就成了这副模样。
】
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专业的人来回答吧
关根在众人的注视下慢悠悠的开口,“有三种原因
第一种,地质活动因素:冰湖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可能较为复杂,边缘地带也许处于地壳板块的交界或断裂带上,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张力等作用,导致冰层出现频繁的挤压、拉伸等情况,使得边缘冰层活动明显。而中间部分相对受影响较小,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中间冰面的形成和积累速度可能与边缘不同,导致中间冰薄。
第二种- 水体流动影响:冰湖的湖水存在流动,边缘部分的水与岸边的摩擦、碰撞等作用更强,且可能存在一些局部的水流漩涡等,这会对冰层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使得边缘冰层更容易破碎、移动。中间部分的水流相对较为平稳,对冰层的破坏作用较小,冰的厚度相对薄一些可能是整体冰面形成过程中的差异造成的,比如中间区域的水温稍高,不利于厚冰层的形成。
第三种- 温度差异作用:冰湖边缘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散热快,温度较低,使得冰层的物理性质更脆,容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破碎、移动。而中间部分受阳光直射相对较多,且水体的保温作用在中间更明显,温度相对边缘略高,冰的韧性相对好一些,虽然整体冰层薄,但相对不易出现剧烈的活动。”顿了顿又说:“简单来说就是:边缘冰块被水流和岸边“折腾”得动来动去,中间冰因为水温和水流原因,冻得没那么厚,所以更薄。”
解释完,众人心里的疑团总算散了些
而且就算吴邪不说,相信我,总有人会问
【
他们绕着湖走了约莫四五个钟头,才算绕过去。闷油瓶这才明白为啥要用船——若是有船,这段路十分钟就够了。
绕过这片古怪地形,湖面一下子变窄变长,两侧是覆着白雪的悬崖峭壁。虽说成了狭长形,实际看着还是宽得很。他们接着往前走,几乎走到天黑,才到了峡谷中段。
紧接着,前头就出了些异样。
峡谷尽头,竟然凌空架着一座庙。
是座典型的喇嘛庙。
闷油瓶让拉巴在旁边等着,自己一点点往上爬。果然在庙底下找到个入口,却被木板挡住了。他推了一下,木板纹丝不动,上头好像压着极重的东西。
他没放弃,退回来深吸一口气,猛地用肩膀一顶,那木门竟被他悄无声息地顶开了。
进去是间杂物间,看着是用来备食、修东西、存原料的。里头堆着炭、木材、吃食,房梁上还挂着些说不上来的肉干。
他又找到往上的直木梯,小心翼翼爬上去,一到上层就闻到股浓得化不开的藏香味。
这层挂着各式各样的毛毡,毛毡中间摆着不少炭炉,把整个房间烘得暖暖的,说不清是在烘干毛毡,还是单纯为了保温。
他在毛毡间找着下一处楼梯,刚走没几步,就听见毛毡后头传来轻轻的喘息声,听着像个女孩儿。
闷油瓶顿了顿,蹑手蹑脚循声走过去。
穿过几块毛毡,就见四块毛毡中间躺着个人——是个女孩,四肢全废了,手肘和膝盖以下只剩点皮连着,软塌塌地挂着。
女孩头发很长,是典型的藏族脸型,身上盖着层毛毡似的东西。
闷油瓶走近了才发现,她眼睛也瞎了,眼窝里头一片浑浊。
看得出来,她的胳膊腿是被人硬生生打断的,连肉带骨那种。这种剧痛,再加上不让骨头长好的折磨,想想都让人发怵。可闷油瓶脸上没什么表情,人间的丑恶他见得太多了,清楚心疼这种情绪最没用。
他转身要走,刚挪几步,就听见女孩说了句藏语。他听不懂,回头时,见女孩已经抬起头,朝着他这边“望”来——她虽然看不见,却靠听觉辨出了方向。
闷油瓶站住了。女孩痛苦地想坐起来,头不停地转着。突然,她蹦出句汉语:“你是谁?”
“你不说话,我就叫了,到时候你也跑不了。”女孩又说。
“你知道我是谁?”
女孩点点头。
“你知道我是汉人?”
“我能闻出你的味儿。这里只来过一个汉人,你的味儿像他,但你不是他。你也从山下上来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观影盗笔之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盗墓:观影盗笔之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