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农场的麦田在初秋晨光里铺展成金色海洋,田埂上挂满了红底黄字的横幅 ——“文化筑根,科技赋能”“让每片田野都有星光”。老陈带着农户们凌晨五点就开始布置启动仪式现场,李婶领着妇女们用新鲜麦穗编了个半人高的 “同心门”,门楣上挂着苏晚星手书的 “星衍计划” 木牌,阳光洒在麦穗上,泛着暖融融的光。
“晚星丫头,你看这麦秆门还合心意不?” 李婶擦了擦额头的汗,伸手拂过门楣上的木牌,“俺们特意留了最饱满的麦穗,寓意你们的项目能像这麦子一样,在全国扎根结果。” 苏晚星穿着浅灰色连衣裙,裙摆绣着细小的小麦图案(陆知衍特意请裁缝定制的),她伸手摸了摸麦穗的纹路,笑着点头:“太好看了,比我想象中还温暖。”
陆知衍从身后走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全国 30 个试点村落的分布地图,绿色光点沿着黄河、长江流域铺开,像撒在华夏大地上的星星。“政府的刘主任和合作方代表都到了,在办公室歇着呢。” 他伸手帮苏晚星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碎发,指尖带着刚调试完设备的微凉,“爸刚才还说,要帮咱们再检查一遍模型的远程传输功能,怕等下演示出岔子。”
苏晚星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办公室方向,隐约能看到苏爸爸正和陆爸爸凑在电脑前讨论参数,苏妈妈和陆妈妈则在帮忙分装农户们准备的伴手礼 —— 里面装着李婶编的麦秆挂饰、张叔炒的南瓜子,还有苏晚星的《田野故事集》节选册。“真没想到,咱们从校园里的小合作,能走到全国推广。” 她轻声感慨,想起大三那年在图书馆帮陆知衍整理农业文献的日子,那时的他们还没敢想,有一天能把 “科技助农” 的梦想种进这么多乡村。
上午九点,启动仪式正式开始。老支书敲了三下铜锣,晒谷场瞬间安静下来。台下坐着各方来宾:穿西装的政府工作人员、扛摄像机的媒体记者、带着草帽的农户代表,还有从山东、河南赶来的合作方 —— 刘社长特意穿了件新衬衫,手里攥着合作社的产量记录本;河南安阳的村支书则背着一布袋新收的谷子,说要让大家尝尝 “模型种出来的好粮”。
政府的刘主任率先上台讲话,手里举着厚厚的《项目评估报告》:“绿源农场的‘文化 + 科技’模式,用三年时间让周边农户平均亩产提升 22%,还留住了 28 项乡村老手艺 —— 这样接地气、有温度的项目,值得在全国推广!” 台下立刻响起掌声,刘大叔忍不住喊了声 “好”,声音洪亮得让前排的记者都转头笑了。
接下来是成果展示环节。苏晚星领着大家走到文化展区,展示架上按 “东北黑土区”“江南水乡区”“西北旱作区” 分类摆放着材料:东北的剪纸艺人根据《田野故事集》创作的 “麦田传说” 剪纸、江南的竹编匠人做的模型防护罩、西北的老农手绘的 “干旱地区种植口诀”。“这些不是冰冷的展品,是每个村落的心跳。” 苏晚星拿起一张剪纸,指尖拂过上面的麦浪图案,“我们计划在每个试点村落建‘文化驿站’,让老手艺能传下去,让乡村故事能被听见。”
陆知衍则在科技展区演示模型的全国互联功能。他点开平板上的 “星衍农业云平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 30 个试点村落的土壤湿度、作物长势数据 —— 山东合作社的樱桃园湿度显示 “适宜”,河南坡地的小麦长势标着 “优良”,浙江水乡的稻田还弹出了 “明日需少量补水” 的提示。“这个平台不仅能远程监测,还能让农户互相分享经验。” 他指着屏幕上的 “经验库” 板块,“比如东北的农户分享了黑土保肥技巧,现在已经被西北的试点村借鉴了。”
陆爸爸突然走上前,手里拿着个改装过的传感器:“我给这设备加了低温续航模块,零下十度也能正常工作,适合东北和西北的冬天。” 他的话让台下响起一阵赞叹,陆知衍看着父亲认真的模样,眼眶微微发热 —— 曾经反对他 “放弃城市工作扎根乡村” 的父亲,如今成了项目最坚实的技术后盾。
最动人的环节是农户代表发言。刘社长捧着产量记录本,声音带着激动:“去年俺们合作社用模型种樱桃,亩产多收了 300 斤,还省了一半水!现在周边三个村都等着加入‘星衍计划’!” 河南的老周大爷则举着手机,展示他用模型监测麦田的视频:“俺 68 岁了,以前天天往地里跑,现在在家就能看麦子长势,儿子在外打工都放心了!”
苏晚星站在台下,看着这些朴实的笑脸,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农场写故事时的场景 —— 那时她还担心自己的文字离乡村太远,如今却能用故事串联起这么多温暖的瞬间。陆知衍悄悄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的力量让她转头,正好对上他温柔的目光,仿佛在说 “你看,我们做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