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月跋涉,朱高晟的队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天津卫。
眼前的景象,只能用“荒凉”二字形容。所谓的卫城,不过是低矮破败的土墙围着一片低洼的盐碱地,城内房屋稀疏,人口稀少,到处可见战争遗留的痕迹和被废弃的屋舍。海风吹来,带着咸腥和荒芜的气息。唯一显得有点生气的,是那条通往渤海的河流(海河)以及运河的末端码头,但此刻也停泊着寥寥几艘破旧的小船。
长史和王府仆人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绝望。这就是他们未来要生活的地方?
朱高晟却显得很平静,甚至有些兴奋。荒凉意味着空白,空白意味着可以任由他挥毫泼墨!
他没有选择进入那座破败的卫城,而是骑着马,带着小柱子和王锐等护卫,沿着海河边巡视了许久。最终,他选定了一处距离河口不远、地势稍高、背风向阳的地方。
“就在这里,搭建临时营寨!王府,以及未来的新城,就建在此处!”朱高晟用马鞭指着那片荒地,语气斩钉截铁。
众人愕然。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片空旷,为何选这里?
朱高晟自然不会解释这里的地理优势:靠近水源(海河),便于航运和防守;地势较高,避免洪涝和盐碱侵蚀;面向大海,拥有无限未来。他只是霸道地下令:“本王就看中这里风水好!赶紧动工!”
王爷一声令下,整个队伍立刻忙碌起来。流民们看到了安家的希望,工匠们有了用武之地,在赵铁柱等工匠头的带领下,砍伐树木、平整土地、搭建窝棚、挖掘水井……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开始在这片荒芜之地上演。
初步安顿下来后,朱高晟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举动。他让人做了一根鱼竿,每天下午,都会独自一人跑到海河边的一块大礁石上钓鱼。
王锐对此嗤之以鼻,密报中又添一笔:晟王至封地,不思建设,终日垂钓,玩物丧志。
但他们不知道,对于朱高晟而言,钓鱼并非消遣,而是一种最好的思考方式。
坐在礁石上,面对浩瀚的河海,耳畔是风声浪声,鼻尖是咸腥的空气,手中的鱼竿传递着细微的波动……这一切都能让他迅速平静下来,进入一种极度专注的状态。
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将系统灌输的知识、一路上的见闻、未来的规划,一点点地梳理、整合、推演。
· 城市规划:如何排水防涝?如何规划街道?如何建设港口?
· 工业布局:炼钢高炉建在哪里?工坊区如何设置?如何利用水力?
· 农业发展:如何改良盐碱地?系统奖励的高产作物何时推广?渔业如何发展?
· 军事训练:新军的编制、装备、训练大纲……
· 商业策略:如何吸引商人?第一批出口货物是什么?……
无数的思绪和计划,在这垂钓的宁静中,逐渐变得清晰、有条理。鱼漂的每一次沉浮,似乎都对应着他脑海中的一个灵感冒出。
他钓鱼时,并不禁止旁人靠近。渐渐地,一些好奇的新招募的护卫、或是原本天津卫留下的几个老军户,也会在不远处看他钓鱼,或者帮他挖点鱼饵。
朱高晟毫无王爷架子,经常会跟他们闲聊。 “老哥,这海里都有什么鱼啊?什么时候鱼最多?” “兄弟,以前卫所的船能跑多远?见过倭寇的船吗?” “家里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他问的问题天马行空,语气随和。他会把钓上来吃不完的鱼分给他们,会听他们抱怨生活的艰辛,有时还会说几句“怪话”: “这盐碱地啊,得挖沟排水,引淡水冲洗……说不定能种点东西?” “打鱼不能光靠小船小网,得造大船,去远海!” “倭寇来了怕什么?咱们造厉害的火铳,轰他娘的!”
这些话,在王锐听来是异想天开,但在那些质朴的军户和护卫听来,却觉得这位王爷虽然年轻,但懂得真多,说话也实在,不像别的官老爷那样高高在上。
在这些经常靠近他的人中,有几个人尤为特别。
一个名叫郑三的年轻护卫,水性极好,对海流潮汐有着天生的直觉,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
一个名叫陈石头的壮硕汉子,原是卫所军户,力大无穷,性格憨直,但因饭量太大总是吃不饱而被上官嫌弃,朱高晟发现后,特意允许他吃饱,让他感激涕零,死心塌地。
还有一个名叫孙百户的中年人,原本是卫所里一个不得志的低级军官,识文断字,粗通兵法,对卫所积弊深感无奈,却无处施展。朱高晟与他聊过几次后,发现他对军队组织和地形判断颇有见地。
朱高晟并不知道这些名字在原本的历史中是否会闪耀,但他能感觉到这些人身上的潜质。他有意无意地会多问他们一些问题,交代一些任务,观察他们的能力和心性。
他的平易近人和偶尔展现的“奇思妙想”,像一块磁石,慢慢吸引着这些不得志的人才围绕在他身边。一种基于个人魅力和共同愿景的、超越阶级的忠诚,正在悄然滋生。
夕阳西下,朱高晟收起鱼竿,桶里只有寥寥几条小鱼。但他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因为他脑海中,一个庞大的计划已经初步成型。
他看了一眼正在忙碌建设的营地,又看了看身边那些看似普通却各具潜力的面孔。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朱棣的麒麟逆子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