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初的北方家属院,总算褪去了盛夏的燥热。院门口的老槐树开始掉叶子,金黄的碎叶落在红砖路上,被秋风卷着打旋儿,风里裹着点槐籽的清苦味,吹在脸上凉丝丝的。可这份凉爽没让家属院的气氛轻松起来 —— 前几天部队通知,有批士兵要去边境执行任务,消息一传开,家家户户的灯都亮到很晚,窗缝里漏出的,不是缝纫机的 “哒哒” 声,就是低低的絮语,连平时爱追跑的孩子,都懂事地放轻了脚步。
这天下午,陈清清拎着刚买的秋白菜从菜场回来,刚走到二号楼楼下,就听见一阵压抑的哭声。她抬头一看,刘嫂正坐在楼前的石阶上,手里攥着块没纳完的鞋底,蓝布衣角被揉得皱巴巴的,眼泪一滴滴砸在鞋底的棉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旁边围着几个家属,东北来的王嫂正拍着她的背,嗓门比平时低了八度:“妹子你别哭啊,哭也不是办法,想想咋能把话带给老张才是正经事。”
刘嫂是四川人,说话带着软乎乎的川腔,这会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话都说不完整:“我、我想给我家老张写封信,告诉他娃会走路了,昨天扶着墙走了三步呢…… 可我不会写字啊,这可咋办啊?” 她抬手抹眼泪,袖口沾了圈黑灰 —— 早上帮邻居修煤炉蹭的,“老张最爱娃,要是知道娃会走路了,肯定高兴,可我连句囫囵话都没法告诉他……”
王嫂也叹了口气,她嗓门亮,平时爱说笑,这会儿也皱着眉:“可不是嘛,我家老李也在这批队伍里。他最爱吃我做的酸菜,我腌了两坛子,想告诉他酸菜酸得正好,等他回来就能吃酸菜白肉了,可我也不知道咋写啊!我那点文化,写自己名字都费劲,更别说写这些家常话了。”
周围的家属也跟着点头,张婶手里捏着张空白信纸,愁得直叹气:“我家老周让我告诉他,娃的课本我收好了,让他别担心,可我咋写才能让他看明白啊?”
陈清清赶紧走过去,把菜篮子放在旁边的石桌上,蹲下来拉住刘嫂的手:“刘嫂,王嫂,嫂子们别着急,我帮你们写。” 她的手暖暖的,握住刘嫂冰凉的手时,刘嫂的哭声一下子就停了,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看着她:“清清,你、你真能帮我们写?”
“当然能。” 陈清清笑着点头,伸手帮刘嫂擦掉脸颊的泪,“走,都去我家写,家里有信纸和钢笔,坐着也舒服。” 说着就拎起菜篮子,引着几位嫂子往家走。路过槐树下时,王大爷正坐在那儿收拾象棋,看见她们,问了句:“这是咋了?刘嫂咋哭了?” 陈清清笑着解释:“刘嫂想给老张写信,我帮她写去。” 王大爷点点头:“清清这姑娘心细,准能把话写到位。”
到了家,陈清清先给几位嫂子倒了热水,从抽屉里拿出一叠信纸 —— 是路修源单位发的,她平时舍不得用,还找出一支旧钢笔,笔杆被磨得光滑,是她当知青时用的,每次写信前都会仔细擦一遍。她把信纸铺在餐桌上,笔尖蘸了点墨水,对刘嫂说:“刘嫂,你慢慢说,想说啥就说啥,我都给你写上,写一句念一句给你听,不对咱们再改。”
刘嫂捧着搪瓷杯,手指在杯沿上蹭了蹭,慢慢开口:“你就说,老张,见字如面。娃昨天真的会走路了,扶着堂屋的墙走了三步,走第一步的时候还晃了一下,我赶紧伸手扶,他还不让,非要自己走……” 说到这儿,她又红了眼眶,“你再写,我录了娃的哭声,就是他学会走路后,高兴得‘咯咯’笑的声音,用录音机录的,等你回来放给你听。家里的鸡也下蛋了,每天能下两个,我每天给娃煮一个,娃现在能自己拿着蛋吃了,不撒汤。”
陈清清一边写,一边轻声念:“‘老张,见字如面。孩子昨日扶着堂屋墙走了三步,初时摇晃欲倒,却执意不肯让人扶,站稳后笑得格外欢,我用录音机录了他的笑声,等你归来看他走路时,再一同听。家中母鸡每日产蛋两枚,我每日煮一枚给孩子,他已能自己握蛋食用,不沾衣裳。’”
她顿了顿,抬头问刘嫂:“要不要再跟老张说点别的?比如你自己的事,或者让他注意身体的话?”
刘嫂连忙点头:“要的要的。你跟他说,我在家挺好的,王嫂常来帮我挑水,张婶也帮我看娃,让他在部队别担心我们娘俩,一定要注意安全,别冻着饿着,执行任务的时候别逞强,我和娃等着他回来。”
陈清清把这些话都写进去,还加了句:“‘近日秋风渐凉,你记得添件衣裳,若是夜里站岗,多喝些热水。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念完,刘嫂的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是笑着掉的:“对!就是这样!清清,你咋知道我想让他添衣裳的?我都忘了说!你写得比我想的还好,比我自己说的还周全!”
帮刘嫂写完,陈清清又转向王嫂。王嫂是个爽快人,一开口就带着东北腔:“清清,你跟老李说,酸菜我腌好了,用的是咱东北老家的法子,选的是青帮白菜,晒了三天,盐放了足足半斤,现在坛子里的酸菜都酸透了,等他回来,我先给他做个酸菜白肉,再包酸菜饺子,让他解解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换亲后,小知青被军官丈夫娇宠啦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换亲后,小知青被军官丈夫娇宠啦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