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强 “互动性”,展览还设置了 “艺术体验区”—— 嘉宾可以在非洲鼓体验区学习打非洲鼓,在陶艺体验区尝试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在剪纸体验区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这些互动项目,让嘉宾们从 “观看者” 变成 “参与者”,更深入地感受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
2036 年 4 月 15 日,“晚星艺术基金” 十周年庆典在联合国大会厅正式举行。来自全球 120 个国家的 300 多位嘉宾出席了庆典,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等国际组织负责人也亲自到场,让这场庆典成为一次 “全球公益的盛会”。
庆典的核心环节是 “受助者故事分享”,10 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受助者代表依次上台,讲述自己与 “晚星艺术基金” 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充满真诚,让现场不少嘉宾热泪盈眶。
第一位上台分享的是中国乡村女孩李娟。她来自甘肃一个偏远的山村,小时候因为家里贫困,只能在课本上画画。2018 年,“晚星艺术基金” 在她的家乡建设了艺术教育中心,还为她提供了绘画资助。如今,她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古筝演奏。“如果没有基金的帮助,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原来山里的孩子也能弹古筝,也能走进北京的大学,” 李娟说着,现场弹奏了一曲自己改编的《山村之歌》,悠扬的古筝旋律中,满是对家乡与基金的感恩。
来自肯尼亚的男孩姆瓦玛卡,是第二位分享者。他生活在肯尼亚的贫民窟,2020 年,基金为他所在的社区捐赠了一批乐器,他因此爱上了吉他。后来,他组建了一支 “贫民窟乐队”,用音乐鼓励更多贫民窟的孩子。“以前,我们觉得贫民窟的孩子只能靠乞讨为生,但音乐告诉我们,我们也能创造美好,也能被世界看见,” 姆瓦玛卡现场播放了乐队的原创歌曲《希望之光》,欢快的节奏与充满力量的歌词,让现场嘉宾忍不住跟着拍手。
来自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青年杰克,分享了他的画作被法国卢浮宫附属美术馆收藏的经历。“原住民的艺术以前很少被外界关注,很多人觉得我们的画‘看不懂’,” 杰克说,“基金不仅资助我学习绘画,还帮我举办了个人画展,让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文化。现在,我的画能被卢浮宫附属美术馆收藏,我觉得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所有原住民艺术家的荣誉。”
每一位受助者分享结束后,现场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量,让嘉宾们深刻感受到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价值。
联合国秘书长在庆典上发表了致辞,高度评价 “晚星艺术基金” 的十年公益成果。“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优质教育’‘减少不平等’‘促进和平与包容’是重要内容,而‘晚星艺术基金’恰恰用艺术的方式,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秘书长说,“基金建设的 1200 所艺术教育中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了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资助的 5000 个青少年艺术项目,让不同国家的孩子能通过艺术交流,打破文化隔阂;推动的非遗技艺传承,保护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秘书长特别提到了基金在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方面的贡献:“六大洲的受助者通过艺术连接在一起,中国的古筝与非洲的鼓能合奏出美妙的旋律,澳洲原住民的画与欧洲的雕塑能在同一个展厅对话,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 它能跨越国界、种族、语言,让人类感受到共同的美好与价值。”
最后,秘书长亲自为林晚星颁发了 “全球公益领袖奖”,并表示:“林晚星女士用十年时间,证明了‘公益不是少数人的慈善,而是多数人的参与’;证明了‘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更多组织能加入到‘艺术公益’的行列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温暖力量。”
“晚星艺术基金” 十周年庆典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基金的公益成果获得了全球认可,更推动了 “艺术公益” 理念的传播,引发了一系列 “公益联动” 效应。
全球各大媒体都对庆典进行了报道,《纽约时报》以 “用艺术连接世界:晚星艺术基金的十年公益路” 为题,详细介绍了基金的项目成果与受助者故事;《BBC》制作了专题纪录片,跟踪拍摄了三位受助者的生活变化,展现基金对他们的影响;《人民日报》则发表评论文章,称 “晚星艺术基金的十年,是中国公益走向国际、参与全球治理的十年,它用‘艺术公益’的创新模式,为中国公益树立了新的标杆”。
社交媒体上,# 晚星艺术基金十周年 #话题在全球多个国家的热搜榜上排名前列,阅读量突破 100 亿。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与 “艺术公益” 的故事,有人表示 “要加入本地的艺术公益组织”,有人说 “要捐赠乐器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有人发起 “艺术公益挑战”,呼吁更多人关注艺术教育公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