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影片更具真实感,剧组将主要取景地选在了东阳木雕小镇。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木雕作坊,还有现代木雕创意园区,能同时展现 “传统” 与 “现代” 的木雕场景。
在陈守艺的 “老作坊” 场景布置上,剧组几乎还原了周松青的真实作坊 —— 墙上挂着不同型号的刻刀,从几厘米的小刻刀到几十厘米的大刻刀,整整挂了三排;桌上摆着半成品的木雕摆件,有牡丹、有龙凤、有山水,每一件都带着手艺人的温度;角落里堆着几捆樟木、楠木,木材上还留着砍伐时的痕迹;甚至连作坊墙上的日历,都翻到了周松青平时常用的那一页。“这些细节不是刻意布置的,而是手艺人生活的一部分,” 王浩说,“我们希望观众看到这个作坊,就像走进了一位真实的老木匠家,感受到那种‘与木头为伴’的生活气息。”
影片中的木雕道具,更是全部由周松青及其团队手工制作。从陈守艺珍藏的 “百鸟朝凤” 木雕挂屏,到陈念秋设计的现代木雕家具,每一件都经过精心雕琢。尤其是 “百鸟朝凤” 挂屏,周松青带领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完成 —— 选用百年樟木,采用 “透雕” 与 “浮雕” 结合的技艺,凤头用透雕展现立体感,羽翼用浮雕展现层次感,花纹则用 “细刻” 展现细腻度。“这件挂屏不仅是道具,也是一件真正的木雕艺术品,” 周松青说,“我希望通过它,让观众看到传统木雕技艺的魅力。”
《匠心》的拍摄周期长达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剧组始终坚持 “细节为王”—— 从演员的雕刻姿势到刻刀的使用手法,从木材的纹理到纹样的设计,每一个与木雕相关的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林晚星多次来到拍摄现场,强调 “要让观众通过镜头,感受到木雕技艺的‘讲究’,感受到手艺人的‘匠心’”。
影片中有大量的雕刻戏,这些戏份的拍摄是最大的挑战。为了避免 “摆拍”,剧组要求演员必须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艺,确保镜头里的每一刀都 “真实可信”。
拍摄 “陈守艺教陈念秋雕刻牡丹” 的戏份时,陈建斌与李浩然都提前练习了一周。拍摄当天,周松青全程在现场指导,从握刀姿势到雕刻顺序,一一纠正。“陈守艺教孙子时,会先演示‘如何下第一刀’—— 刀要斜着切入木材,力度要轻,才能刻出花瓣的弧度,” 周松青说,“陈建斌刚开始下刀时力度太重,花瓣边缘刻得太硬,我告诉他‘要像摸婴儿的脸一样轻’,他慢慢调整,最后刻出的牡丹真的有‘柔美的感觉’。”
为了展现雕刻技艺的 “细腻”,剧组还使用了 “微距镜头” 拍摄雕刻细节 —— 刻刀在木材上划过的痕迹,木质纤维卷曲的样子,木屑落在桌上的瞬间,甚至演员手指上因握刀而留下的红印,都被清晰地记录在镜头里。“这些细节可能观众不会特意注意,但它们能让影片更‘真实’,” 王浩说,“比如木屑的形状,不同的木材、不同的刻刀,刻出的木屑形状都不一样 —— 樟木的木屑是卷曲的,楠木的木屑是片状的,我们都一一还原,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刀、每一个细节里。”
影片中,“传承” 与 “创新” 的碰撞,通过两个关键场景展现 —— 陈守艺的 “老作坊” 与陈念秋的 “现代工作室”。这两个场景的拍摄,在色调、构图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在 “木雕” 这一核心元素上达成了统一。
陈守艺的 “老作坊” 场景,采用暖黄色调,光线柔和,构图紧凑 —— 作坊里的木桌、木椅、木架,都带着岁月的痕迹;阳光透过木窗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守艺坐在作坊中央,周围堆满了木材与刻刀,整个画面充满了 “时光沉淀感”。拍摄时,王浩特意让摄像机缓慢移动,像 “慢慢走进老木匠的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技艺的 “厚重”。
陈念秋的 “现代工作室” 场景,则采用冷色调,光线明亮,构图简洁 —— 工作室里摆放着设计台、电脑、3D 打印机,墙上挂着现代木雕设计图;阳光透过落地窗,照亮整个工作室;陈念秋坐在电脑前,一边看着木雕纹样,一边用设计软件修改现代家具的图纸,整个画面充满了 “现代感”。但在这个 “现代” 的工作室里,却藏着很多 “传统” 元素 —— 设计台上放着陈守艺传下来的刻刀,墙上挂着 “百鸟朝凤” 的缩小版木雕,电脑屏保是爷爷雕刻时的照片,这些细节暗示着 “创新” 不是对 “传统” 的否定,而是对 “传统” 的延续。
“我们不想让‘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想让它们‘对话’,” 林晚星说,“比如陈念秋设计现代家具时,会从爷爷的木雕纹样里找灵感 —— 他把‘牡丹纹’简化,刻在家具的把手处;把‘回纹’拉长,变成家具的边缘线条。这些设计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巧妙融合’,让年轻人在使用现代家具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木雕的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