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傍晚场景的配乐《夕阳下的社区》,则融入了鸟鸣、孩子们的笑声等环境音。旋律开头是鸟鸣声 —— 那是社区里的麻雀在树上叫,接着是小提琴的旋律慢慢升起,像夕阳慢慢落下;中间是孩子们的笑声 —— 一群孩子在楼下玩耍,声音清脆活泼;最后是 “炒菜声”—— 居民家里传来的油烟声,搭配钢琴的单音,像社区里家家户户准备晚饭的场景,热闹而温馨。“这些声音都是社区生活的‘标志’,” 林晚星说,“听到鸟鸣,就想起社区里的老槐树;听到炒菜声,就想起自己家的厨房;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就想起楼下的小广场。把这些声音融入配乐,能让观众更快地‘进入’电影里的社区。”
影片的主题音乐《人间烟火》,是周深团队花费最多心思创作的作品。这首曲子以钢琴为主奏乐器,旋律简单而温暖,没有复杂的转调与技巧,却能让观众一听就想起 “家” 的感觉。
主题音乐的旋律只有 8 个小节,开头是钢琴的单音,像雨滴落在窗台上,轻柔而安静;接着是小提琴加入,旋律慢慢上升,像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然后是吉他的扫弦,像家人之间的拥抱,温暖而亲切;最后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合奏,旋律回归简单,却留下无尽的余味。“这首曲子的灵感,来自我们在社区里看到的一个场景,” 周深回忆道,“有一天傍晚,我们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楼下的长椅上,她的孙子跑过来,递给她一块刚买的蛋糕,老奶奶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那个瞬间没有任何声音,却特别温暖。所以《人间烟火》的旋律没有追求‘好听’,而是追求‘真实’,希望观众听到这首曲子,就想起自己身边的人,想起那些不被注意的温暖瞬间。”
在影片的结尾,主题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镜头从社区的高空缓缓下降,依次展现早餐店、快递站、社区活动室的场景 —— 张叔正在收拾桌椅,小陈正在锁快递站的门,刘阿姨正在整理社区课堂的资料,最后镜头落在社区的小广场上,一群孩子在玩灯笼,老人们坐在长椅上聊天,远处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主题音乐的旋律慢慢响起,没有任何台词,却让观众感受到 “人间烟火” 的真正含义 —— 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这些平凡生活里的小温暖。
为了确保影片能 “贴近观众”,林晚星组织了 5 场小规模试映会,邀请的观众都是普通社区居民 —— 有退休老人,有上班族,有学生,还有社区工作者。她认为:“这部电影是拍给社区居民看的,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我们要听他们说‘哪里像自己的生活,哪里不像’,根据他们的反馈调整剧情,才能让电影更真实、更动人。” 每场试映会后,团队都会收集观众的书面反馈,还会组织小组讨论,详细记录观众对剧情、镜头、配乐的看法,最终根据这些反馈,对影片进行了 12 处调整,其中 “增加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过端午的片段”,成为最受观众好评的改动。
试映会的场地选在上海曹家渡社区的活动中心,那里正是影片的拍摄地之一。林晚星希望:“观众在熟悉的环境里看电影,能更容易代入剧情,也能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每场试映会,她都会坐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观察观众的反应 —— 哪里有人笑,哪里有人擦眼泪,哪里有人低头讨论,这些细节都被她记在笔记本上。
第一场试映会邀请的是社区里的退休老人。放映结束后,一位 72 岁的李奶奶说:“电影里的早餐店太像我们楼下的张记了,张叔递牛奶的样子,和我们楼下的张老板一模一样。就是感觉‘节日的气氛’少了点,我们社区每到端午、中秋,都会一起搞活动,特别热闹。” 另一位王爷爷补充道:“是啊,去年端午我们还一起包粽子,年轻人教我们用手机拍照,老人们教年轻人包粽子,那种热闹劲儿,电影里要是有就好了。”
这些反馈引起了林晚星的重视。她意识到,“节日场景” 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 “邻里互助” 的最佳载体。于是,她立刻组织团队,从拍摄素材中寻找与 “端午” 相关的片段,发现有一段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的素材 —— 那是拍摄期间正好赶上端午节,剧组和居民一起包粽子,顺便拍了一些镜头,原本因为 “与主线剧情无关” 被搁置,现在看来,这段素材正好能填补 “节日气氛” 的空白。
团队对 “端午包粽子” 的素材进行了重新剪辑,将其融入影片的中段。新片段里,社区活动室里摆满了糯米、粽叶、红枣,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包粽子:刘阿姨教年轻人折粽叶,手指灵活地转动,粽叶很快就变成了漏斗状;张叔负责煮粽子,时不时掀开锅盖,查看粽子的熟度,蒸汽把他的眼镜都熏模糊了;快递员小陈一边包粽子,一边给大家讲自己送快递时遇到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孩子们则在一旁拿着彩绳,给包好的粽子系上漂亮的蝴蝶结。片段的最后,大家一起举起粽子,对着镜头微笑,画面里满是热闹与温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