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郊外的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68 岁的长老沃伦?克拉克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一块布满裂痕的桉树皮,树皮上用赭石颜料绘制的 “点画” 已有些褪色 —— 这是他祖父留下的部落历史图谱,记录着原住民与这片土地共生的故事。“年轻人都去城市了,没人再学点画,也没人再懂这些图案的意义。” 沃伦的声音里满是遗憾,“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文化就要消失了。”
当林晚星跟着澳洲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来到这个社区,听到沃伦的话时,心中立刻有了一个决定:“晚星艺术基金要在这里落地,不仅要保护这些古老的技艺,更要让年轻人重新爱上自己的文化。”
作为 “晚星艺术基金” 海外第三站,澳洲项目从筹备初期就明确了 “尊重、参与、传承” 的核心原则 —— 不做 “外来者的帮扶”,而是与原住民社区深度合作,让原住民自己成为文化保护的 “主角”。从建设 “文化保护中心”,到邀请长老传授技艺,再到举办艺术展,每一个环节都由原住民社区主导,基金则提供资金、资源与专业支持,最终让濒临失传的原住民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也让 “晚星艺术基金” 的跨文化公益模式在澳洲落地生根。
“晚星艺术基金” 澳洲站的启动,并非 “随机的公益布局”,而是源于一次深入的文化调研。林晚星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 12 个原住民社区,与长老、年轻人、文化保护工作者深入交流,真正听懂了原住民的 “文化焦虑”—— 不是缺资金,而是缺 “让文化活起来” 的机会;不是缺技艺,而是缺 “年轻人愿意传承” 的动力。
在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林晚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 “文化断层”:能完整制作 “迪吉里杜管”(原住民传统乐器,用桉树空心树干制成)的工匠,全社区只剩沃伦一人;会用传统 “点画” 记录部落历史的,都是 60 岁以上的长老;而 15-25 岁的年轻人,大多只能说零星的原住民语言,对 “点画”“迪吉里杜管” 的了解,仅停留在 “旅游纪念品” 的层面。
“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没人教,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22 岁的原住民青年利亚姆说,“在城市里,别人问我‘原住民文化是什么’,我只能说‘不知道’,这种感觉很糟糕。”
更严重的是,随着原住民传统技艺的失传,部落的 “历史记忆” 也在逐渐消失。沃伦长老拿出一本泛黄的 “部落故事集”,里面记录着用点画图案标注的 “祖先迁徙路线”“自然祭祀仪式”,“这些图案只有懂点画的人才能看懂,现在年轻人看不懂,这些故事就再也传不下去了。”
这些 “文化焦虑”,让林晚星团队意识到,澳洲项目不能走 “传统公益” 的老路 —— 不能只捐赠物资,而是要搭建 “文化传承的生态”;不能只依赖外部帮扶,而是要激活原住民社区的 “内生动力”。
基于调研结果,林晚星团队与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共同制定了 “三方合作模式”:原住民社区成立 “文化传承委员会”,由沃伦长老担任主席,负责确定传承技艺、选拔学员、制定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指导,确保项目符合原住民文化习俗;晚星艺术基金则提供 1200 万澳元资金,用于建设文化保护中心、采购传统技艺材料、邀请专业导师、举办艺术展。
“我们的角色是‘赋能者’,不是‘主导者’。” 基金海外项目总监陈曦说,“比如文化保护中心的设计,我们原本想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但传承委员会提出‘要像传统的原住民‘ mia-mia ’(临时庇护所)一样,用当地的木材和树皮建造,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文化的根’。我们立刻修改设计方案,邀请原住民工匠参与建造,最终建成的中心既有传统元素,又配备了现代的展览区、教学区,完全符合社区的需求。”
这种 “尊重原住民意愿” 的合作模式,赢得了社区的信任。沃伦长老说:“以前也有公益组织来帮我们,但他们总是‘想当然’地做决定,而晚星基金不一样,他们会听我们的想法,让我们自己决定要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维多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中心的建成,成为澳洲项目的 “核心载体”。这座占地 1500 平方米的建筑,外观采用原住民传统的 “mia-mia” 圆形结构,屋顶覆盖着当地的桉树皮,墙面用赭石、白色、黑色的颜料绘制着简单的点画图案;内部则分为 “技艺传承区”“文化展览区”“材料工坊” 三个区域,既满足传统技艺教学的需求,又能展示原住民文化成果,成为原住民社区的 “文化地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