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柏林,初春的寒风还带着冬日的余劲,吹过利希滕贝格区的难民安置点 —— 一排排浅灰色的临时公寓外,几个孩子裹着略显宽大的外套,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画,画的是一座带着圆顶的房子,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家” 的阿拉伯语。
林晚星站在安置点的活动室门口,看着这一幕鼻尖微酸。几天前,她和基金团队刚抵达柏林时,当地社工曾告诉她:“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叙利亚、阿富汗,他们中有人亲眼见过战争,有人和家人走散过,很多孩子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敢看人。” 而此刻,泥土里的画,成了孩子们为数不多的 “表达出口”。
“艺术不该是奢侈品,尤其对这些经历过苦难的孩子来说,它是‘疗愈的良药’。” 林晚星转身对基金项目总监李敏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送物资,而是用艺术帮他们找回笑容,找回对生活的期待。”
当天下午,“晚星艺术基金” 欧洲站的启动仪式在柏林难民安置点举行。5 所 “艺术教育中心” 同步揭牌,每间中心都配备了 200 套无毒环保的绘画工具(水彩、彩铅、画纸)、50 件易上手的乐器(尤克里里、非洲鼓、儿童电子琴),还有装满童话绘本的 “阅读角”。德国当地艺术家安娜?科恩带着她的团队早早到场,正在给孩子们分发彩色蜡笔;屏幕上,马丽正对着镜头调试设备,准备开启第一节 “跨洋喜剧课”;而 “星芒少年” 的成员们,正围着几个好奇的孩子,教他们唱《青春修炼手册》的德语片段。
从非洲肯尼亚的 “艺术启蒙”,到欧洲柏林的 “艺术疗愈”,“晚星艺术基金” 的海外公益版图正在延伸。这场针对难民儿童的艺术教育行动,不仅是一次公益实践,更是一次 “用艺术跨越国界、治愈创伤” 的尝试 —— 让画笔成为孩子的 “语言”,让歌声成为孩子的 “勇气”,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艺术读懂彼此的心声。
“晚星艺术基金” 欧洲站选择落地柏林,并非偶然。团队经过半年的调研,从难民数量、社会需求、合作资源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最终确定将柏林作为海外第二站;而 “艺术疗愈” 的定位,则源于对难民儿童心理状态的深度洞察,以及艺术在创伤修复中的独特价值。
柏林作为德国首都,是欧洲接收难民最多的城市之一。据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数据,截至 2025 年初,柏林登记在册的难民儿童超过 1.2 万名,其中 60% 来自战乱地区,80%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 有的孩子害怕巨响(会联想到炮火声),有的孩子拒绝与人眼神接触,有的孩子甚至会突然情绪崩溃。
“我们走访了柏林 5 个难民安置点,发现大部分安置点只配备了基础的生活物资,缺乏针对儿童的心理支持和艺术教育资源。” 李敏回忆道,“在利希滕贝格区的安置点,有个来自叙利亚的 10 岁男孩穆罕默德,他每天都坐在窗边发呆,不说话也不玩玩具,社工说他来这里三个月,只主动说过三句话。当我们拿出尤克里里,轻轻弹了一段简单的旋律时,他的眼睛第一次有了光,还伸手碰了碰琴弦。这个瞬间,让我们更加确定,柏林需要这样的艺术教育项目。”
此外,柏林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也为公益项目提供了 “本土化支持”。当地有超过 200 家艺术机构表示愿意合作,100 多位艺术家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德国联邦家庭部还为项目提供了 “公益场地支持”,将安置点内闲置的活动室改造为艺术教育中心;甚至柏林市政府还协调了当地的翻译机构,为项目配备多语言志愿者(德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英语),解决 “语言沟通障碍”。
“选择柏林,是因为这里有最迫切的需求,也有最充足的支持。”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以柏林为起点,未来将‘难民儿童艺术疗愈’模式推广到巴黎、罗马等欧洲城市,帮助更多孩子。”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难民儿童普遍存在 “语言表达障碍”—— 要么因为语言不通无法沟通,要么因为心理创伤不愿表达。而艺术,恰好能成为 “无语言的沟通工具”。绘画可以让孩子用色彩和图案表达情绪,音乐可以让孩子用旋律释放压力,戏剧可以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重建自信。
“我们邀请了德国汉堡大学的儿童心理学教授团队,为项目设计了‘艺术疗愈课程体系’。” 李敏介绍道,“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绪释放’,通过自由绘画、即兴音乐,让孩子把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第二阶段是‘情感连接’,通过集体绘画、合唱,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感受温暖;第三阶段是‘自我认同’,通过创作‘我的故事’主题作品、参与小型表演,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建立对未来的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