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为了饰演苏绣设计师林晓,也到苏州刺绣研究所跟着李芳阿姨学习苏绣针法。“苏绣的针法太复杂了,光基础针法就有几十种,‘虚实针’‘乱针绣’‘打籽绣’,每种针法的手势、力度都不一样。” 周冬雨说,“我记得第一次学‘打籽绣’,针总是扎到手,手指上全是小洞,疼得我直掉眼泪。李芳阿姨安慰我说,她年轻时学苏绣,手上的伤比我还多,‘没有伤痕,就没有好绣品’。这句话让我坚持了下来,后来我不仅能独立绣出简单的图案,还能根据设计稿调整针法。”
除了主角,剧组的群演也大多是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或爱好者。陕西华县皮影戏班的艺人,在影片中饰演皮影戏班的成员,他们的表演不需要刻意排练,因为 “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在影片中饰演林晓工作室的员工,她们绣制苏绣的动作自然流畅,比专业演员更真实。“用真实的传承人当群演,不仅能让影片更真实,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故事被看见’。” 林晚星说,“有位皮影戏艺人告诉我们,他拍了一辈子皮影戏,从来没想过自己能上电影,现在他的孙子每次看到电影海报,都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爷爷’。这种成就感,比任何报酬都重要。”
影片的拍摄场景大多选择在非遗技艺的 “原生环境” 中 —— 陕西华县的皮影戏班,取景于当地的一座老戏台,戏台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木质结构,雕花门窗,戏台前的石板地上,还能看到当年观众留下的鞋印;苏州平江路的苏绣工作室,取景于当地的一座老宅,老宅有百年历史,庭院里种着玉兰树,工作室的窗户正对着平江路的河道,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乌篷船缓缓驶过。
“我们不想在摄影棚里搭建场景,因为摄影棚里的场景‘太干净、太整齐’,没有生活的‘烟火气’。” 美术指导说,“比如皮影戏班的场景,老戏台的墙壁上有烟熏的痕迹,戏台的柱子上有艺人留下的刻字,这些细节都是摄影棚里搭不出来的;苏绣工作室的场景,老宅的木质地板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工作室的桌子上有绣娘留下的线头、针插,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这里有人生活,有技艺传承’。”
为了保护拍摄场景中的老建筑,剧组还制定了严格的 “保护措施”—— 拍摄时不使用钉子固定道具,而是用吸盘或胶带;不随意改变建筑的结构,如需搭建临时布景,拍摄结束后立即拆除;不使用强光照射老建筑,避免对木质结构造成损害。“当地的老建筑是非遗技艺的‘载体’,如果我们为了拍摄而破坏它们,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悦说,“我们拍摄非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非遗,包括非遗的生长环境。”
《非遗守护者》上映后,凭借真实的非遗故事、细腻的技艺呈现和温暖的情感表达,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票房突破 4 亿,豆瓣评分 8.4 分,成为 2025 年春季档的 “黑马”;更重要的是,影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广泛关注,推动了非遗技艺的 “活态传承”,真正实现了 “从银幕走进生活”。
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主动走进非遗体验馆,学习皮影雕刻、苏绣针法等非遗技艺。陕西华县的皮影戏体验馆,在影片上映后,客流量同比增长 300%,其中 80% 是年轻人;苏州平江路的苏绣工作室,推出的 “苏绣体验课”,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希望孩子能 “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以前我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看完电影才知道,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一位上海观众说,“我在网上买了苏绣材料包,跟着教程学绣简单的图案,虽然绣得不好,但很有成就感。现在我还会关注非遗相关的公众号,了解更多非遗故事。” 一位北京观众则表示,她带着孩子去看了皮影戏表演,孩子看完后说 “比动画片还好看”,还吵着要学皮影雕刻。“电影让孩子对非遗产生了兴趣,这是我没想到的收获。” 她说。
影片的台词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比如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传统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底气”“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给传统穿上现代的外衣”,这些台词被观众广泛传播,成为非遗文化推广的 “金句”,甚至被写进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材。
影视行业对《非遗守护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 “打破了非遗题材电影的‘说教式’困境,为行业提供了‘真实、细腻、有温度’的创作范本”。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非遗守护者》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非遗当成‘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把它当成‘普通人的生活一部分’。通过王建国、林晓这些角色的故事,让观众看到非遗传承人的喜怒哀乐,也看到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比任何宏大的文化宣传都更有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