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肯尼亚内罗毕,晨光穿透稀疏的云层,洒在基贝拉贫民窟边缘的一片空地上。当地村民与晚星娱乐的公益团队正一起搬运物资 —— 印有 “晚星艺术基金” logo 的乐器箱、太阳能供电板、画架与颜料,孩子们围着这些新奇的物件,好奇地伸出小手触摸,用斯瓦希里语小声交流:“这是什么?是用来唱歌的吗?”“那个发光的板子能让灯亮起来吗?”
林晚星蹲下身,打开一个装着尤克里里的箱子,拿起一把递给身边的小女孩。“这是尤克里里,一种能弹出好听旋律的乐器。” 她用简单的英语配合手势解释,小女孩接过乐器,轻轻拨动琴弦,清脆的声音让她眼睛一亮,立刻举着乐器跑向同伴分享。不远处,苏晓正对着手机镜头调试设备,准备通过视频连线给孩子们上第一节 “跨语言音乐课”;柳依依则在整理捐赠的古风乐谱,与当地艺术家讨论如何用非洲传统乐器演绎中国旋律。
这是 “晚星艺术基金” 海外公益计划的首站 —— 肯尼亚内罗毕艺术教育中心建设现场。基金计划在当地建设 10 所艺术教育中心,每所中心配备太阳能供电的音乐教室(捐赠 200 件乐器)、美术工坊,邀请中国艺人与当地艺术家共同授课,通过艺术打破文化与地域的隔阂,为非洲儿童搭建 “梦想的舞台”。
林晚星看着孩子们围着乐器欢笑的场景,想起半年前筹备海外公益时的初心:“艺术没有国界,每个孩子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从国内 10 省 100 所艺术教育基地,到海外首站落地肯尼亚,“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版图正在扩大,而不变的是 “用艺术传递温暖,用文化连接世界” 的使命。她知道,这次肯尼亚之行不仅是 “捐建教室、捐赠乐器”,更是一次 “跨文化的艺术对话”,让中国艺术与非洲文化碰撞出火花,也让更多人看到公益的全球化力量。
“晚星艺术基金” 肯尼亚项目的筹备历时三个月,林晚星带领团队从当地需求调研、物资定制到课程设计,都围绕 “本土化” 与 “可持续” 展开。不同于国内公益项目的 “直接复制”,海外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教育现状,确保公益行动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融入当地社区,形成 “当地主导、中国支持” 的可持续模式。
筹备初期,公益团队两次深入肯尼亚内罗毕的基贝拉贫民窟、郊区村庄,与当地村民、教师、儿童基金会工作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调研发现,当地学校普遍缺乏艺术教育资源 —— 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仅有的乐器是几支破旧的笛子;美术课只能用木炭在地上画画,孩子们甚至不知道 “颜料” 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力短缺,很多学校晚上无法开展课外活动,孩子们的 “艺术时间” 被限制在白天的两小时内。
“我们原本计划直接捐赠钢琴、古筝等传统乐器,但调研后发现,当地学校没有稳定电力,钢琴的调音和保养难以维持;而且古筝的演奏技巧复杂,当地教师缺乏相关培训,乐器很可能会被闲置。” 公益项目总监李敏说,“于是我们调整了捐赠方案,选择尤克里里、非洲鼓、笛子等易携带、易保养、符合当地音乐习惯的乐器;同时决定为每个艺术教育中心配备太阳能供电系统,解决电力短缺问题,让孩子们晚上也能上艺术课。”
团队还特别关注 “女孩的艺术教育”。在肯尼亚部分社区,女孩辍学率较高,很多家庭认为 “女孩不需要学习艺术”。针对这一问题,基金联合当地妇女儿童组织,设计 “女孩艺术成长计划”—— 为女孩提供免费的艺术课程,邀请当地女性艺术家担任导师,鼓励女孩通过艺术表达自我,提升自信。“有位 12 岁的女孩告诉我们,她喜欢唱歌,但爸爸不让她学,因为‘女孩应该在家做家务’。” 李敏回忆道,“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女孩艺术成长计划’的必要性,艺术不仅是‘兴趣’,更是‘赋权’,能帮助女孩打破性别偏见,追求自己的梦想。”
捐赠物资的定制充分考虑肯尼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特色。乐器方面,选择尤克里里(木质防潮处理)、非洲鼓(当地传统乐器,容易上手)、笛子(塑料材质,耐摔耐用)等,避免因潮湿、运输颠簸导致乐器损坏;同时捐赠 200 件乐器中,有 50 件是与当地工匠合作制作的 “融合乐器”—— 在非洲鼓的鼓面绘制中国传统纹样,在笛子上刻斯瓦希里语与中文的 “和平” 字样,让乐器成为 “文化融合的载体”。
太阳能供电系统的设计更是细致入微。考虑到肯尼亚的日照时间长(平均每天 6-8 小时),系统采用高效太阳能板,可满足音乐教室、美术工坊的照明与设备用电需求;同时配备储能电池,即使在阴天也能维持 4 小时供电。“我们还在供电系统上加入了‘安全保护装置’,防止孩子们误触电路;太阳能板的支架设计成‘可调节角度’的样式,能根据不同季节的日照角度调整,提高发电效率。” 工程师王磊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