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西安,古城墙下的晨光温柔地洒在青砖上,《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录制团队正沿着护城河缓缓前行。林晚星穿着一身淡青色的棉麻长裙,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史记》选读,时不时停下来给同行的嘉宾讲解西安的历史脉络。“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两千多年前,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带着丝绸和使命,踏上前往西域的征程。” 她的声音轻柔却充满力量,眼神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
同行的嘉宾中,年轻演员张子枫正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时不时举手提问:“晚星姐,秦代的兵马俑为什么每个表情都不一样呀?” 林晚星笑着拉过她的手,指向不远处的兵马俑博物馆:“一会儿我们进去看就知道了,秦代的工匠们太厉害了,他们不仅是在制作陶俑,更是在记录活生生的士兵 —— 你看有的俑眼神坚定,像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的俑面带青涩,可能是刚入伍的少年。这些细节,都是秦代军事和社会的缩影。”
随着录制的推进,这支 “丝路文化探索小队” 从西安出发,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先后抵达敦煌、撒马尔罕、伊斯坦布尔。每到一处,林晚星都化身 “文化向导”,带领嘉宾深入体验当地的历史遗迹与民俗文化 —— 在敦煌参与壁画修复,在撒马尔罕探访帖木儿王朝遗迹,在伊斯坦布尔感受东西方文化交融。节目播出后,不仅让观众跟随镜头领略了丝路的壮美与厚重,更让 “丝绸之路” 这一文化符号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花儿与少年丝路文化# 话题阅读量破 20 亿,而林晚星在伊斯坦布尔与当地音乐家合作演唱的《Cancion de la Luna》,也顺势带动公司国际音乐专辑的播放量再创新高。
林晚星知道,这档综艺的意义远不止 “旅行记录”—— 它是一次 “流动的文化课堂”,让丝路文化从历史书中走出来,变得可感、可触、可体验;也是一次 “跨领域的文化联动”,将综艺、历史、音乐、艺术串联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多元与魅力。
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花儿与少年》第三季的首站录制,就聚焦于 “秦代文明与丝路起点”,林晚星带领嘉宾走进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西安城墙,通过实地探访与细节讲解,让嘉宾与观众一同触摸秦代的 “历史脉搏”。
走进兵马俑一号坑,扑面而来的是千军万马的气势 —— 排列整齐的陶俑手持兵器,神情肃穆,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赴战场。林晚星站在坑边,手里拿着一张秦代军事地图,开始给嘉宾科普:“大家看,这些兵马俑的排列不是随意的,而是严格按照秦代的军阵布局 —— 前面是前锋部队,中间是主力部队,两侧是侧翼部队,后面是后卫部队。这种军阵,在秦代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军事保障。”
嘉宾鹿晗指着一尊跪射俑好奇地问:“晚星姐,为什么这尊俑的姿势和别人不一样呀?” 林晚星笑着解释:“这是跪射俑,属于步兵的一种。你看他的身体前倾,右腿跪地,左腿弯曲,这种姿势既节省空间,又便于射击,而且重心稳定,不容易摔倒。秦代的工匠们在设计时,考虑得特别细致,连衣服的褶皱、头发的纹理都做得栩栩如生。”
为了让嘉宾更深入地了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节目组还安排了 “陶俑复刻体验” 环节。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嘉宾们尝试用秦代的技法制作小型陶俑。林晚星拿起陶泥,一边揉捏一边讲解:“秦代制作陶俑用的是‘模塑结合’的方法,先做出大致的模型,再用手精细雕刻。你们看,这尊陶俑的面部,就是工匠用刻刀一点点刻出来的,所以每个俑的表情都不一样。”
张子枫在制作时不小心把陶俑的手臂捏断了,有些沮丧。林晚星安慰她:“没关系,古代工匠在制作时也会出现失误,重要的是从失误中学习。你看这尊断了的手臂,我们可以试着用秦代的‘粘接’技法修复,就像修复历史遗迹一样,这也是一种传承。” 在林晚星的鼓励下,张子枫成功修复了陶俑,还在底部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我要把它带回家,作为这次西安之行的纪念。”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也是丝绸之路起点的 “守护屏障”。录制当天,林晚星带领嘉宾沿着城墙徒步,从永宁门走到安定门,一边欣赏古城风光,一边讲解城墙的历史意义。
“大家看,这段城墙有 12 米高,15 米宽,上面可以并行两辆马车。” 林晚星指着城墙的垛口说,“这些垛口是用来防御的,士兵可以躲在后面射击;下面的箭孔是用来观察敌情的。在古代,西安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丝绸之路起点的‘门户’—— 来自西域的商队,就是从这里进入中原,带来香料、宝石,带走丝绸、茶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