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实景搭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罗马元老院” 场景 —— 还原了古罗马元老院的议事大厅,大理石柱廊上雕刻着罗马神话故事,议事桌上摆放着来自东方的丝绸桌布、瓷器餐具。“这个场景将用于拍摄马可向罗马元老院汇报丝路贸易的戏份,” 美术指导说,“元老院的布局参考了古罗马广场的元老院遗址,丝绸桌布和瓷器餐具则还原了考古发现的东方文物,展现罗马对东方文化的接纳。”
伊朗德黑兰的开机仪式在波斯波利斯遗址附近举行,剧组在这里搭建了 “波斯驿站” 实景 —— 还原了古代波斯的商旅驿站,既有波斯传统的穹顶建筑,也有中国风格的歇山顶房屋,驿站的墙壁上绘制着 “张骞出使西域”“亚历山大东征” 等历史场景的壁画,展现波斯作为 “中亚核心” 的多元文化。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波斯贵族索拉娅,开机当天拍摄的第一场戏是在波斯驿站接待来自东方的商队。索拉娅穿着波斯纱丽,手持一把彩绘折扇,用波斯语和汉语双语与中国商人交流;中国商人则穿着汉服,用生硬的波斯语回应。当索拉娅用波斯医术为受伤的中国商队成员治疗时,她的细心和专业赢得了商人们的信任 —— 索拉娅用波斯草药为伤员包扎,并用汉语解释 “这种草药能止血止痛”,中国商人则赠送她一匹中国丝绸作为感谢。
“这场戏想展现波斯作为‘丝路枢纽’的多元文化,” 王浩说,“波斯既是东方文化传入西方的中转站,也是西方文化传入东方的桥梁。索拉娅这个角色,就是波斯多元文化的代表 —— 她懂多种语言,会波斯医术,也了解东方文化,这种‘多元素养’让她成为丝路贸易的重要推动者。”
《丝路传奇》从筹备之初就确立了 “文化细节真实” 的原则。从服装、道具到剧情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历史专家把关,既还原古代丝路的真实面貌,又传递 “文化融合” 的理念,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丝路文化的魅力。
《丝路传奇》的服装由中、意、伊三国服装设计师共同设计,每一件服装都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元素,既符合历史记载,又体现 “文化融合” 的理念。
李墨的汉服,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交领右衽设计,却在袖口和领口加入了波斯的刺绣纹样;马可的罗马托加袍,采用了罗马传统的羊毛材质,却用中国丝绸镶边;索拉娅的波斯纱丽,用波斯传统的扎染工艺制作,却印上了中国的青花瓷图案;阿月的向导装,简洁实用,却在腰间系了一条印有中、意、伊三国花纹的腰带。“这些细节既能让观众一眼看出角色的文化背景,又能感受到‘文化融合’的美感,” 服装设计师说,“比如李墨汉服的波斯刺绣,参考了新疆出土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面的波斯纹样证明古代中国与波斯的文化交流;索拉娅纱丽的青花瓷图案,还原了明代青花瓷在波斯的传播,体现东方文化对波斯的影响。”
为了确保服装的真实性,设计师们还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物 —— 李墨的汉服参考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曲裾袍,马可的托加袍参考了罗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公元前 1 世纪托加袍,索拉娅的纱丽参考了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波斯萨珊王朝纱丽,阿月的向导装则参考了新疆出土的唐代西域服饰。“我们甚至在服装的材质上也严格遵循历史,” 服装设计师补充道,“李墨的汉服用丝绸制作,马可的托加袍用羊毛制作,索拉娅的纱丽用棉麻制作,这些都是古代丝路不同地区的常用材质。”
《丝路传奇》的道具同样注重 “真实” 与 “融合”,每一件道具都有历史依据,同时传递文化交流的信息。
李墨携带的茶叶罐,是仿制的唐代青瓷罐,上面印有 “茶马古道” 的图案,体现中国茶叶通过丝路传入西方;马可手持的羊皮纸,上面用拉丁语和汉语双语书写着贸易清单,证明古代丝路的双语交流;索拉娅使用的香料罐,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彩绘陶罐,里面装着来自中国的肉桂和来自罗马的香草,体现香料贸易的跨国性;阿月牵着的骆驼,身上挂着中、意、伊三国的铃铛,行走时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响,象征 “丝路的声音”。“这些道具都经过历史专家考证,” 道具师说,“比如茶叶罐的纹样参考了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青瓷,羊皮纸的书写方式符合古代丝路的贸易习惯,香料罐的造型还原了波斯萨珊王朝的文物。”
最具代表性的道具是 “丝路贸易契约”—— 李墨与马可签订的契约,用汉语和拉丁语双语书写,落款处既有中国的印章,也有罗马的蜡封,中间还夹着一根波斯的丝绸带。“这份契约还原了古代丝路的贸易惯例,” 历史顾问说,“根据敦煌出土的文书,古代丝路的贸易契约常用双语书写,印章和蜡封是双方信任的象征,丝绸带则代表‘贸易的纽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