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新西兰奥克兰,电影制片厂的特效工作室里,蓝色的屏幕光映在每个人紧绷的脸上。中国特效团队负责人张磊双手撑在操作台前,盯着屏幕上反复播放的 “黑洞场景” 预览片段 —— 画面里,黑洞边缘的光线像被揉皱的塑料纸,扭曲得毫无规律,与团队预想中 “符合科学原理的恢弘感” 相去甚远。他猛地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眶,声音带着疲惫:“已经调整了 17 版光线轨迹算法,还是不对。基普?索恩教授说的‘引力透镜效应’,我们始终没法用视觉语言准确呈现。”
工作室的角落,林晚星正翻看着厚厚的《广义相对论基础》,书页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听到张磊的话,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屏幕上混乱的光线特效,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从《流浪地球》到《星际救援》,特效团队从未遇到过如此棘手的技术瓶颈 ——“黑洞引力扭曲光线” 不仅需要视觉上的震撼,更要符合严谨的科学逻辑,这对习惯了 “艺术化处理” 的特效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先停一停,我们明天去拜访基普教授。” 林晚星合上书本,站起身走到操作台前,调出黑洞的 3D 模型,“他是广义相对论领域的权威,或许能从科学原理上,给我们指一条明路。另外,把系统里的积分整理一下,我记得【科幻特效高级技能书】能解锁‘虫洞视觉优化’的模块,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窗外的夜色渐浓,工作室里的电脑屏幕依旧亮着,像一片闪烁的星河。张磊看着林晚星坚定的背影,突然觉得心里的焦虑消散了不少 —— 从创业初期到如今的国际合拍,无论遇到多大的难题,她总能找到破局的方向。
《星际救援》的 “星际穿越场景”,是全片最核心的视觉亮点,也是最棘手的特效难题。团队最初的设计思路,是参考经典科幻电影的 “艺术化呈现”—— 用夸张的光线扭曲、绚丽的色彩渐变,营造黑洞的神秘感。但基普?索恩教授看过初版样片后,却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是广义相对论的可观测现象,有严格的物理公式支撑。你们现在的呈现,很美,但不科学。观众看到的,应该是‘宇宙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特效团队最初采用的 “光线轨迹算法”,忽略了 “黑洞质量对光线弯曲程度的影响”。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光线的弯曲角度就越大,形成的 “光环效应” 也越明显。但团队在建模时,却将 “黑洞质量” 设为固定值,导致不同区域的光线扭曲程度完全一致,看起来像 “人工合成的特效”,缺乏真实感。
“你们看这组数据。” 基普?索恩在视频会议中,调出一张满是公式的 PPT,“根据史瓦西半径公式,我们计算出影片中黑洞的质量约为 30 倍太阳质量,对应的光线偏转角度应该在 1.75 角秒左右。但你们的模型里,光线偏转角度只有 0.5 角秒,这不符合物理规律。”
张磊和团队成员盯着 PPT 上的公式,脸色越来越凝重。他们虽然懂特效制作,却缺乏深厚的物理学基础,面对 “史瓦西半径”“角秒” 这些专业术语,一时竟无从下手。“教授,我们明白问题所在了,但要如何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可视化的特效模型?” 张磊忍不住问道,语气里带着急切。
基普?索恩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我会派我的学生带着‘黑洞光线模拟程序’去奥克兰,帮你们搭建符合物理规律的基础模型。但最终的视觉呈现,还需要你们结合艺术审美去优化 —— 科学是骨架,艺术是血肉,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说黑洞的难题是 “科学准确性”,那虫洞的困境就是 “视觉单调性”。团队最初设计的虫洞,是一个 “透明的球形通道”,内部用蓝色的光线纹理装饰,看起来像 “放大的玻璃弹珠”,缺乏 “穿越星际的恢弘感”。
“观众对虫洞的期待,是‘跨越时空的奇迹’。” 林晚星在特效评审会上,指着屏幕上的虫洞模型说,“我们现在的设计,太普通了,没有记忆点。《星际穿越》的虫洞是‘球形透镜’,《星际迷航》的虫洞是‘漩涡状通道’,我们需要找到属于《星际救援》的‘独特视觉语言’。”
特效师们尝试了多种方案 —— 将虫洞设计成 “螺旋状的光带”,却显得杂乱无章;加入 “星云纹理”,又与黑洞场景的视觉风格冲突;甚至尝试用 “中国结的编织结构” 做灵感,却因过于抽象,被团队否决。
“我们陷入了‘为了独特而独特’的误区。” 林晚星看着陷入僵局的团队,突然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虫洞的视觉呈现,应该服务于‘剧情情感’。影片中,主角通过虫洞时,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所以,虫洞的光线应该是‘温暖的’‘有流动感的’,而不是冰冷的、机械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