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则被问到 “如何演绎柯景腾的‘少年感’”,他坦言:“我特意观察了很多高中生,看他们怎么打篮球、怎么和同桌开玩笑,甚至还去体验了一天高中生活,跟着他们一起上课、跑操、吃食堂,只有真正走进‘高中生活’,才能演出柯景腾的‘热血与懵懂’。”
路演结束后,团队还组织了 “怀旧体验活动”—— 学生和校友可以在樱花大道上骑老式自行车,用胶片相机拍照,甚至可以在 “电影里的课桌” 上写下自己的青春愿望,挂在梧桐树上。一位 35 岁的校友骑完自行车后,眼眶泛红:“这和我高中时骑的自行车一模一样,那时候我每天骑着它上学,车把上挂着妈妈给我准备的早餐,现在想起来,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1 月 20 日,《那些年》正式登陆全国院线。早上 9 点的首场放映,江城万达影城的影厅里就坐满了观众 —— 有穿着校服的高中生,有刚下班的上班族,还有带着孩子的 80 后父母,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 “青春” 的期待。
林晚星和团队也来到影院,坐在最后一排,观察观众的反应。电影开场,随着 “周杰伦《七里香》” 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 “2000 年,江城一中” 的字样,镜头扫过樱花大道、煤渣跑道、老式教学楼,台下立刻响起一阵 “哇” 的惊叹声,有人小声说:“这和我高中的学校太像了!”
电影里的 “高考冲刺” 情节,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 —— 课桌上堆满复习资料,老师在讲台上反复强调 “这道题必考”,学生们一边打哈欠一边刷题,甚至有人在课间趴在课桌上睡觉。“太真实了!我高考前也是这样,每天只睡 5 个小时,课间 10 分钟都能睡着。” 一位 28 岁的上班族小声对同伴说,手里的爆米花忘了吃。
“毕业告白” 的情节更是引发集体共鸣。柯景腾在毕业晚会后,鼓起勇气对沈佳宜说:“我喜欢你,从高一第一次见你就喜欢你。” 沈佳宜红着眼眶说:“我知道,可是我们要先考大学,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这段对话让台下很多观众落泪,一位 30 岁的女士拿出纸巾擦眼泪:“我高中时也有这样一段暗恋,可惜最后没有告白,现在想起来,还是会遗憾。”
电影里的本土化细节,更是让观众觉得 “这就是我的青春”—— 柯景腾给沈佳宜带的 “江城热干面”,包装上印着 “老字号” 的字样;毕业旅行去的 “东湖露营”,画面里的湖光山色和现实中的东湖一模一样;甚至沈佳宜的错题本上,用的是江城一中的校徽笔记本,这些细节让观众觉得 “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首场放映结束后,观众没有立刻离场,反而在影厅里讨论起来。“柯景腾最后没有和沈佳宜在一起,虽然遗憾,但这就是青春啊!”“陈建斌演的班主任太像我高中的老师了,严厉却很关心学生。”“马丽的英语老师很温柔,我高中时也有这样的老师,总是鼓励我好好学习。” 讨论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当场决定 “二刷”,想再看一遍 “自己的青春”。
上映首日,《那些年》的排片率仅 12%,低于同期的合家欢喜剧《新年乐翻天》(35%)和动画电影《奇幻冒险》(28%),但凭借 “口碑发酵”,票房却实现了 “逆跌”—— 首日票房 2800 万,上座率 68%,成为当天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上映第三天,排片率提升至 18%,票房突破 6500 万,# 那些年票房逆跌# 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上映第七天,票房突破 1 亿,成为寒假档首部票房破亿的青春片。
票房的火爆,离不开观众的 “自发安利”。很多观众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那些年》不是一部简单的青春片,它没有狗血的校园霸凌,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课桌上的刻痕’‘操场上的奔跑’‘毕业季的遗憾’,这些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青春,看完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还有观众制作 “电影里的青春细节” 视频,盘点 “热干面”“东湖露营”“错题本” 等本土化元素,视频播放量破亿,带动更多人走进影院。
豆瓣评分也一路走高,从上映首日的 7.8 分升至 8.2 分,评论区里满是 “青春回忆” 的留言:“80 后表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只有课间传纸条、放学一起骑车回家的快乐。”“90 后打卡!电影里的高考冲刺、毕业告白,和我的青春一模一样,感谢《那些年》让我重温了最美好的时光。” 甚至有教育博主推荐家长带孩子看:“这部电影能让孩子了解父母的青春,也能让父母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是一部适合全家一起看的青春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