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渊猛地抬起头,死死盯着李燕儿,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他从未想过,赈灾还能有这样的方式!以往朝廷赈灾,都是一味地发放粮食和银两,可往往是粮银耗尽,灾民的生活却依旧没有改善,甚至还会出现官员克扣救济粮的情况。而李燕儿提出的“以工代赈”,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为江南留下长远的益处,简直是一举两得!
“你继续说。”他的声音有些沙哑,甚至不自觉地向前倾了倾身体,显然是被这个想法深深吸引了。
“还有,关于灾民的安置问题。”李燕儿见他感兴趣,心中更有底气,继续说道,“以往朝廷都是将灾民集中在几个大的安置点,可这样一来,安置点人满为患,容易滋生疫病,管理起来也困难。臣妾觉得,不如鼓励灾民就近投靠亲友,朝廷可以为他们提供少量的路费和粮食补贴;对于没有亲友可依的灾民,则可以组织他们迁往荒地较多的州县,比如山东、河南等地,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只是因为人口稀少而大量荒芜。朝廷可以给予他们政策优惠,比如减免三年赋税,再提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开垦荒地、定居下来。这样既能减轻江南的安置压力,又能促进荒地开发,增加国家的粮食产量,可谓一举两得。”
她的话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个建议都切中了赈灾的要害,且充满了前瞻性。萧景渊越听越心惊,他看着眼前的李燕儿,仿佛第一次认识她一般。这个女人,真的是那个在他印象中平庸无能、只会在深宫中默默度日的皇后吗?她的见识,甚至比朝中那些自诩饱学的大臣还要深远。
“你这些想法……是从何处得来的?”萧景渊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必须知道答案——若是这些想法来自某个隐藏的势力,那便是对皇权的威胁;若是真的出自她自己,那他之前的忽视,便是犯了天大的错误。
李燕儿心中一紧,知道自己不能说得太离谱,否则很容易引起怀疑。她微微垂下眼睑,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片淡淡的阴影,语气带着几分谦逊:“臣妾只是觉得,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要长远谋划。入宫前,臣妾曾读过一些关于前朝赈灾的记载,发现每次赈灾之后,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便一直在琢磨其中的原因。这些想法,也是臣妾闲来无事时瞎琢磨出来的,未必正确,让皇上见笑了。”
她的回答既合情合理,又不会让人觉得她刻意隐瞒,恰到好处地化解了萧景渊的疑虑。
可萧景渊并未完全释怀,反而对她更加好奇。他忽然想起李燕儿那日在御花园中提及的《庄子》,想起她对芍药、海棠品种的熟悉,想起她能说出太湖石的来历——这些都不是一个“只会瞎琢磨”的深宫女子能做到的。一个大胆的猜测在他心中成型:这位皇后,恐怕并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她的背后,或许藏着他不知道的故事。
“皇后的‘瞎琢磨’,倒是让朕茅塞顿开。”萧景渊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真切的敬佩,他拿起案头的奏折,在上面快速写了几笔,“就按你说的以工代赈之法,朕这就拟旨,让户部与工部联合制定具体方案,尽快发往江南。至于灾民安置,也按你的建议,让地方官配合执行。”
李燕儿心中暗喜,面上却依旧保持着镇定,屈膝行礼道:“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妾的本分。只是臣妾一介妇人,所言未必周全,还请皇上与大臣们仔细商议后再做决定。”她知道,不能表现得太过张扬,否则容易引起朝臣的不满,也会让萧景渊觉得她野心太大。
萧景渊看着她谦逊的模样,心中对她的好感又多了几分。他摆了摆手:“皇后不必过谦,你的想法比那些只会争论的大臣们有用多了。”他拿起桌上的一本诗集,递给李燕儿,“这便是朕之前说的孤本,里面收录了前朝隐士的诗作,皇后若是喜欢,便拿去看看。”
李燕儿接过诗集,封面是深蓝色的锦缎,上面绣着精致的云纹,书页已经有些泛黄,可见年代久远。她轻轻翻开,里面的字迹工整秀丽,还有一些前人留下的批注,显然是萧景渊常读的书。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燕儿成了御书房的常客。有时她会带着自己泡的茶来,那茶是她从空间系统中取出的现代绿茶,味道清新爽口,能缓解疲劳,萧景渊喝了几次后,便特意让宫人去坤宁宫取;有时她会带来自己抄写的诗词,字迹娟秀,却又带着几分力道,与她的人一样,柔中带刚。
她不再仅仅谈论诗词歌赋、花草典故,而是偶尔会在萧景渊处理政事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朝廷讨论是否要增加商人的赋税时,她提出“鼓励农商”的想法:“商人虽不像农民那样直接生产粮食,却能将各地的货物流通起来,让百姓能买到需要的东西。若是增加赋税,商人便会抬高物价,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不如减轻商人的赋税,同时制定规则,禁止他们囤积居奇,这样既能促进商品流通,又能让百姓受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都嘲帝后无子?看我生个连珠炮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都嘲帝后无子?看我生个连珠炮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