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把失业问题转化为“德国人的生存之战”。戈培尔告诉宣传员们,要让民众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支持纳粹,才能拯救德国,让德国重新崛起。
在柏林的工人区,时间来到了 1930 年 4 月,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却隐藏着一场风暴的酝酿。
小胡子的后手,终于开始发动了。
冲锋队(SA)的队长恩斯特·罗姆,站在一群身着褐衫的暴徒面前,他的脸上透露出一丝凶狠与决绝。
“今晚,我们要砸烂社民党的集会!”罗姆对手下们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冷酷而坚定。
夜幕降临,社民党正在举行一场竞选集会,人们聚集在一起,期待着演讲者的发言。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力正在逼近。
当演讲者刚刚走上讲台,还未开口之时,一群褐衫暴徒如狂风般冲进了会场。他们手持棍棒,面露狰狞,毫不留情地对演讲者进行殴打。
与此同时,暴徒们高唱着纳粹党的歌曲,那激昂的旋律在会场中回荡,仿佛是对社民党的一种嘲讽和挑衅。
而警察呢?他们“恰好”迟到了,似乎对这场暴力事件视而不见。
“这不是骚乱,这是革命!”罗姆看着眼前的混乱场景,发出了一阵狂笑。他的笑声在夜空中回荡,带着一种无法无天的张狂。
- 罗姆向每个纳粹冲锋队员说明此次目标:
- 制造社会动荡,让民众认为“社民党无法维持秩序”
- 逼迫中产阶级相信“只有强权才能终结混乱”
- 激化共产党与社民党的冲突,分裂左翼阵营
海因里希·布吕宁,中央党的财政专家,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
他没有议会多数支持,只能依靠总统的紧急法令执政。
“我们必须削减开支,恢复经济。”布吕宁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说。
但财政部长冷冷地回应:“削减开支?那意味着更多的失业、更多的饥饿、更多的街头暴动。”
窗外,纳粹冲锋队的游行口号隐约可闻:“我们要工作,我们要面包。”
1930年9月14日,国会选举夜
纳粹党总部爆发出野兽般的欢呼——从12席跃升至107席,成为第二大党!
希特勒站在窗前,凝视柏林夜空,轻声说:“民主已经向我们投降了。”
柏林,1930年冬
失业救济站前的队伍蜿蜒数公里,男人们裹着破旧的大衣,在零下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政府刚刚宣布——救济金再削减20%。
“这就是布吕宁的‘平衡预算’?”一个工人啐了一口,“他平衡了账本,却饿死了我们!”
-财政休克疗法:布吕宁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提高税收,试图向国际社会证明德国有“财政纪律”,以换取贷款。
灾难性后果:
- 失业率从1929年的9%飙升至1932年的30%(600万人失业)。
- 企业破产潮席卷全国,中小工厂成批倒闭,工业产能萎缩40%。
- 通货紧缩加剧,工资暴跌,但债务却因金本位制而变得更沉重。
结果:经济不仅没有恢复,反而陷入更深的萧条。民众的愤怒,正在街头积蓄。
在国会大厦大厅里议员们开始对改革议案预算进行投票。
议长敲下木槌,宣布“因未能通过预算案,国会再次休会”。这已经是本年第七次。
社民党议员愤怒离席,纳粹党人高声嘲笑,共产党代表直接撕毁议程表。
民主的瘫痪:
各党派互相否决,任何法案都无法通过。
布吕宁政府只能依赖兴登堡的“总统紧急法令”(宪法第48条)强行施政。
- 1930-1932年,德国颁布了超过100条紧急法令,而正常立法仅5项。
讽刺:魏玛宪法设计的“比例代表制”本是为了防止专制,却最终让议会沦为争吵的戏台,为独裁铺路。
柏林,1931年夏
纳粹冲锋队(SA)和共产党(KPD)的“红色阵线”在工人区爆发混战。砖块、刀斧、手枪——街垒在燃烧,警察站在远处观望。
“让他们打。”一名警官低声说,“反正都是‘国家的敌人’。”
纳粹党(NSDAP):利用失业青年的愤怒,冲锋队人数从1930年的30万暴增至1932年的70万。
共产党(KPD):号召“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工人团体与纳粹直接对抗。
政治谋杀:1931年,街头暴力导致超过300人死亡。
关键转折:中产阶级开始倒向纳粹——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希特勒,而是因为他们更害怕共产党革命。
巴黎,1931年6月
法国总理安德烈·塔迪厄将德国外交部的照会狠狠摔在桌上:“违约?那就让军队进驻鲁尔区!”
但英国代表冷眼旁观,美国银行家只关心自己的贷款能否收回。
- 德国外汇耗尽,1931年6月宣布暂停所有赔款支付。
- 法国威胁军事制裁,但英美反对,最终仅施压德国接受更严苛的财政监管。
- 胡佛缓债令(1931):美国提议暂停赔款一年,但为时已晚——德国经济已崩溃。
后果:国际社会对德国失去信任,资本外逃加速,马克再次濒临崩盘。
喜欢美利坚望族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美利坚望族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