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需要演员吗?我认识导演。”
他走向一个穿着廉价西装、正在啃三明治的年轻人,压低声音说道。年轻人猛地抬头,面包屑粘在胡子上:
“你……你真能介绍?”
特纳耸耸肩,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伪造的《洛杉矶时报》剪报——上面写着“俄亥俄州哥伦布市戏剧协会推荐优秀演员”。(事实上,这只是他在火车上从别人丢弃的报纸上剪下来的。)
“我有门路,但需要一点……介绍费。”
两头通吃的生意经
特纳的骗局简单却高效:
1. 对演员:声称自己是“选角助理”,收取每人5美元的“试镜费”,承诺推荐给大导演。
2. 对副导演:自称“演员经纪人”,提供廉价且听话的群众演员,每用一人抽成50%。
那些怀揣明星梦的年轻人排着队交钱,而剧组副导演们(大多是些油滑的二流制片)也乐得有人替他们搜罗廉价劳动力。特纳甚至搞出了一套“分级制”:
- 5美元:普通群演(演路人)
- 10美元:有台词的小角色(通常只是喊一声“救命!”)
- 20美元:能露正脸的“特约演员”(实际上可能只是摄影机扫过一秒)
第一个受害者:艾玛·克劳福德
来自堪萨斯的农场女孩艾玛是特纳的第一个“客户”。她卖掉祖母的银手镯,凑了20美元交给特纳,换来一个在西部片里扮演酒吧女郎的机会——结果只是在背景里晃了3秒钟,连脸都没拍清。
当她愤怒地找到特纳时,后者早已换了一身行头,正用同样的套路忽悠另一批新人。
1920年,洛杉矶,日落大道。
特纳·史密斯用骗来的第一桶金,在好莱坞边缘租了一间破旧的办公室,挂上了“星光演员经纪公司”的招牌。他的生意很简单:
1. 对演员:承诺“推荐试镜”,收取高额“注册费”。
2. 对剧组:提供廉价、听话的群演,并从中抽成。
3. 对旅馆和饭店:把演员的剩余价值榨干,变成自己的现金流。
但很快,他发现一个问题——竞争太激烈了。
1920年代的好莱坞,没有演员工会,没有劳动法,甚至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模糊不清。特纳很快发现,想要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光靠骗和压榨还不够,必须掌握真正的“资源”。
于是,他盯上了那些怀揣明星梦的年轻女孩。
“试镜在旅馆房间,导演喜欢‘自然表演’。”
特纳的“红沙发”策略(比后来着名的“选角沙发”更早)是这样的:
- 对女演员:告诉她们“导演喜欢私下试镜”,把她们骗到合作的旅馆。
- 对制片人:提供“特殊服务”,从中收取介绍费。
- 对旅馆老板:分成利润,甚至直接入股,让这些地方变成自己的“娱乐产业”。
很快,他的经纪公司成了好莱坞最臭名昭着的“人才输送中心”——不是输送演技,而是输送肉体。
特纳的生意越做越大,自然引来其他经纪公司的眼红。但在这个法律形同虚设的年代,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不是谈判,而是暴力。
竞争对手“太平洋星探公司”的老板被人发现淹死在圣莫尼卡海滩,警方记录为“醉酒失足”。
另一家经纪公司的办公室突然起火,所有合同和账本烧得精光。
某个试图举报特纳的记者在回家路上被几个蒙面人打断右手,从此再也没写过好莱坞的负面新闻。
没人能证明这些事和特纳有关,但所有人都知道——在好莱坞,别惹史密斯先生。
从皮条客到“娱乐大亨”
1920年,特纳的产业已经远远不止经纪公司:
- 控制三家旅馆,专门用于“特殊试镜”。
- 入股五家餐厅,成为剧组聚餐的固定场所,顺便推销自己的演员。
- 投资地下酒吧,在禁酒令期间靠私酒生意赚得盆满钵满。
他甚至开始涉足电影制作——不是拍艺术,而是拍“特殊影片”,卖给某些有特殊需求的富豪。
特纳的俄亥俄返乡记(1920)——禁酒令下的暴利与家族暗流
1920年8月,俄亥俄州,史密斯家的老宅
特纳·史密斯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灰尘在午后的阳光中飞舞。母亲安娜愣在原地,手里的擀面杖掉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上帝啊……特纳?”
她冲上前紧紧抱住儿子,眼泪打湿了他昂贵的羊毛西装——这套行头在俄亥俄乡下显得格格不入。
“父亲去哪了?”
“镇上新开的‘蓝月亮’酒馆,和以前一样。” 安娜擦了擦眼角,“你走后,他升了工头,但喝的也更凶了。”
特纳嘴角抽动了一下。他这次回来,可不是为了听父亲抱怨工厂生活的。
禁酒令的黄金生意:姜汁啤酒与法律漏洞
在洛杉矶,特纳早已嗅到禁酒令的商机。联邦规定酒精含量不得超过0.5%,但他投资的大学实验室搞出了“发酵姜汁啤酒”——喝三瓶才能微醺,却能让顾客源源不断掏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美利坚望族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美利坚望族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