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推开车门,脚踩在厚厚的积尘上,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沙沙声。眼前是一片巨大的、未完工的建筑群,几十栋灰色的水泥骨架直刺灰蒙蒙的天空,像一片巨大的、死去的森林。塔吊锈迹斑斑,僵硬的臂膀定格在最后一刻,仿佛在无声地呐喊。这里是“未来之城”,曾经是本市建筑行业的骄傲,如今,只是行业崩塌后留下的一具庞大尸骸。
他曾是这片“未来之城”的项目经理之一。如今,他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回来凭吊自己的过去。
寒风卷着工地上的塑料布和废纸,打着旋儿飞过。李爽裹紧了外套,心里没有多少悲凉,反而是一种近乎麻木的清醒。他早就看到了结局。当房地产狂热到连街边卖早餐的大妈都在讨论楼盘时,当建筑材料价格疯狂到背离基本面时,他就知道,崩塌是迟早的事。
他记得自己曾在公司的战略会议上,不合时宜地提出风险预警,建议公司放缓扩张,储备现金流,甚至探索转型。回应他的是上司礼貌而疏远的微笑,和同事私下里“杞人忧天”的嘲讽。“李工,你太悲观了,我们正处在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他当时只想苦笑。他们只看到了时代的浪潮,却忘了潮水总会退去。
果然,调控政策如约而至,资金链瞬间断裂,如同被抽走了脊梁骨。巨头们轰然倒地,项目停工,裁员、讨薪、纠纷……整个行业在短短一两年内,从烈火烹油变成了冰封千里。李爽所在的公司在苦苦支撑一年后,也宣告破产。
他没有像许多同事那样,在突如其来的失业中崩溃,或沉溺于怨天尤人。他拿着微薄的补偿金,冷静地盘点了自己的技能和人脉。他懂项目管理,懂成本控制,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对行业周期刻骨铭心的认知。这认知,是他在废墟上重建的基石。凭借这些,他艰难但成功地转型进入了一家新能源储能科技公司,负责项目规划。虽然一切从头开始,辛苦备至,但至少,他离开了那片正在沉没的陆地。
站在“未来之城”的废墟前,李爽想的不是自己的幸运。一个念头如同电流般击中了他:今天的建筑行业,会不会是某个行业未来的预演?而这个行业,会不会是……电力?
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
他想起自己在新公司接触到的关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的资料。也想起了不久前一次行业论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在台上忧心忡忡地提到传统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主干电网的过度依赖、设备老化、技术更新缓慢、以及来自分布式能源和储能技术的颠覆性冲击……当时台下反应寥寥,许多电力系统的同行脸上,带着一种他非常熟悉的、属于“黄金时代”的从容和自信。那种表情,和他当年在建筑公司同事们脸上看到的,如出一辙。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李爽低声重复着自己坚信的这句话。旧的行业崩塌,新的行业才会产生。建筑业的崩塌,催生了他现在所在的新能源储能行业。那么,电力行业如果崩塌,又会催生什么?他不敢细想,但那重建的机遇,一定蕴藏其中。
回到家,妻子正在厨房忙碌,温暖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是他如今最珍惜的安稳。他打开电脑,开始疯狂地查阅资料。越是深入,他越是心惊。
他发现,电力系统并非他想象中那样固若金汤。其运行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与建筑业有相似之处:都依赖于巨额的前期固定资产投资(电厂/电网 vs 土地/基建),都受制于长期规划与短期市场需求之间的错配,都面临着技术路径颠覆的风险。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需求的饥渴,掩盖了所有问题,就像当年房地产的狂欢一样。
他看到了数据:某些区域的电网负荷已接近极限,而新建输电走廊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高,社会阻力越来越大;大型基荷电厂(尤其是煤电)在环保和灵活性要求下面临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随着光伏、风电成本的断崖式下降,以及家庭储能系统的普及,传统的“发电-输电-用电”的单向模式正在被打破。当成千上万个家庭、社区可以自己发电、储电,甚至反向卖电时,现有的电力商业模式靠什么维持?
这像极了当年建筑业:当人口红利消失,城镇化速度放缓,家家户户都不再缺房子时,行业的根基就动摇了。
电力,这个现代社会运行的血液,这个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础行业,真的会崩塌吗?李爽认为,不是指物理上的消失,而是指其传统商业模式和价值链的崩塌。当主干电网从唯一的供应者,变成众多能源节点中的一个“备用”或“调节”角色时,其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如何回收?庞大的系统如何维持?依附于这个传统模式上的无数工作岗位,又将何去何从?
他想起了建筑工地上那些一夜之间失去工作的农民工、设计师、项目经理、材料商……如果电力行业发生震荡,波及的将是整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那将是比建筑业崩塌更可怕的黑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