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电力设计院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孙清已经站在了办公室的白板前,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专注的光芒。白板上密密麻麻地画着各种塔型结构图,旁边标注着复杂的计算公式。
“还在纠结塔型选择?”同事李工端着茶杯走进来,瞥了一眼白板,“不就是个220千伏单回路输电工程嘛,按常规选猫头塔不就行了?”
孙清转过身,摇了摇头:“这个工程不一样。它要穿越三十公里的山区,还有一段是风景保护区。我们必须找到最优方案。”
作为XX电力设计院最年轻的输电结构主设人,孙清接手这个项目已经三个月。表面上,这只是一个普通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但他深知,这条线路未来将连接新兴的工业区,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
会议室里,项目评审会正在进行。
“为什么否决标准的猫头塔方案?”评审组长、院里资深专家王总工程师皱着眉头问道。
孙清站起身,打开精心准备的演示文稿:“经过反复计算和比较,我认为对于这一单回路铁塔线路,悬垂塔应采用酒杯型塔,耐张塔则适用干字型塔。”
会场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一位老工程师直接提出质疑:“小孙,酒杯塔比猫头塔重约5%到10%,造价更高,你的理由是什么?”
孙清点击鼠标,投影屏上显示出详细的数据对比。“确实,酒杯塔材料消耗较大,但它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我们这段线路有18公里要经过多雷区,酒杯型塔的塔头结构能提供更优异的防雷性能。”
他切换到下一张图表:“更重要的是,线路需要跨越的那段风景区,对塔型美观有较高要求。酒杯塔外形简洁美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更好。”
“那耐张塔为何选择干字型?”另一位评审问道。
“干字型塔结构紧凑,占地少,正好适用于山区地形狭窄处。它的强度高,能够有效承担导线张力,而且施工相对简便,可以缩短山区作业时间。”孙清从容应答。
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孙清用详尽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论证,最终说服了评审组。当他走出会议室时,虽然疲惫,眼中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方案获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实施。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孙清带领团队深入山区,进行实地勘察。
山区道路崎岖,许多塔位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孙清总是走在最前面,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不顾荆棘划破手臂,也不顾烈日晒脱皮肤。
“孙工,这个塔位的地质条件比预想的复杂,有软弱夹层。”一天,地质工程师向他报告了一个坏消息。
孙清蹲下身,仔细观察取出的岩芯样本,眉头紧锁。这意味着原定的基础设计需要调整,否则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
当晚,他在临时搭建的野外工作站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地质勘测数据,一直工作到凌晨。团队成员早已休息,只有他的帐篷还亮着灯。
第二天清晨,当大家醒来时,孙清已经拿出了新的基础设计方案。“针对软弱夹层,我调整了基础型式,采用阶梯式扩展基础,分散荷载。”他指着图纸解释道,眼中带着熬夜的血丝,但神情坚定。
团队里年轻的设计员小张忍不住问:“孙工,您为什么这么拼?只是一个塔位而已。”
孙清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轻声道:“每一个塔位都关系到整条线路的安全。我们设计的不仅是铁塔,更是万家灯火的安全保障。”
随着工程推进,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在保护区段,环保部门对塔基施工提出了严格限制,禁止爆破作业;在跨越河流处,航运部门要求保证足够的通航净空;在靠近村庄的地段,居民对电磁环境表示担忧...
面对这些难题,孙清没有退缩。他带着团队一次次修改方案,与各方沟通协调。为了减少爆破,他重新计算了塔基承载力,调整塔位;为了满足通航要求,他提高了跨越塔的高度,并加强了结构;为了消除居民顾虑,他亲自参加座谈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
深秋的一天,工程进入了最关键的跨越施工阶段。线路需要跨越一条110千伏的运营中线路,必须在不影响供电的情况下完成。
那天清晨,孙清早早来到现场。山区风大,他裹紧工作服,仔细检查每一项准备工作。
“孙工,风速接近安全限值了。”施工负责人担忧地报告。
孙清抬头看了看飘扬的测风旗,又看了看对面等待跨越的线路,沉思片刻:“再等等,山区风势多变,可能会有窗口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风速依然没有减小的迹象。施工队伍开始躁动,每延迟一天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孙工,要不强行干吧?大家都有经验,应该没问题。”有人提议。
孙清坚决摇头:“安全第一,不能冒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