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设计院变电部,坐落在榆城市边缘一栋灰扑扑的大楼里,空气中常年弥漫着打印机的温热、旧图纸的微尘以及一种近乎凝固的、按部就班的氛围。这里的时钟走得似乎比外面要慢半拍,直到赵光的到来。
赵光,人如其名,自诩为变电部的一束“光”,一束善于钻营、精于计算的“聪明之光”。他三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的眼睛总是闪烁着一种衡量价值的精明。他挂在嘴边的话是:“干活嘛,要用脑子,不能傻干。”
他的“用脑子”,在变电部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章:图纸上的“艺术”
“赵工,榆城那个220千伏变电站的初步设计图,客户催得急,你这周能出来吗?”主任老李推开赵光办公室的玻璃门,语气带着惯常的温和。
赵光从电脑屏幕上抬起头,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笑容:“李主任,您放心,紧赶慢赶,保证按时交付。就是细节部分还得打磨打磨,您知道,我这人追求完美。”
老李满意地点点头走了。赵光嘴角微不可察地撇了一下,重新看向屏幕。那所谓的“图纸”,在他手下更像是一幅写意山水,而非严谨的工程蓝图。关键部位的设备选型?用个大概型号标上,备注“仅供参考,以最终招标为准”。线路走向的细微调整?随手一拉,比例尺可能都有些偏差。接地网布置?复制粘贴上一个项目的旧图,稍微改改位置。
“费那劲干嘛?”他曾私下对邻桌刚来的实习生“传授经验”,“这东西,评审会上专家也就看个大概齐,真到施工阶段,问题多了去了,到时候再说‘优化设计’嘛。时间就是金钱,早点交差,项目奖金才是实实在在的。”
他的鼠标在CAD软件里滑动,不是在建模型,而是在进行一种“糊弄学”的创作。线条是模糊的,数据是约等于的,唯有保存和发送的动作,干净利落。
第二章:发票里的“学问”
报销,在赵光看来,是职场重要的“开源”渠道。他的报销单,堪称一门深奥的“社会学”研究样本。
一次出差回来,赵光的报销单据厚厚一叠。住宿发票金额比标准间价格高了百分之三十——“哦,那酒店满房了,只剩套房,没办法。”他摊手,表情无辜。餐饮票更是琳琅满目,连项目所在地根本不存在的高档海鲜酒楼票据都赫然在列。“团队聚餐,鼓舞士气嘛。”他面不改色。甚至还有几张连号的出租车票,时间却跨越了他出差的前后三天。
财务小姑娘面露难色:“赵工,这个……好像有点问题。”
赵光立刻压低声音,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诚恳:“小王,理解一下,出差在外很多突发情况。下次你们部门聚餐,跟我说,我认识几家店,发票好说。”
他总能找到制度的缝隙,并把自己的利益像藤蔓一样填充进去,枝繁叶茂。吃点小亏?那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是不存在的。但凡觉得自己“亏了”,比如加班没能调休,或者项目奖金分配自认为少了一点点,他能逮着机会就跟不同的人抱怨,从食堂饭菜味道下降到空调温度不适宜,最终总能绕回到自己“默默付出”与“所得不公”的主题上,语气之哀怨,仿佛承受了全天下的委屈。
第三章:请假条的“节奏感”
赵光的考勤记录,像一首随性的爵士乐,充满了即兴的休止符。周一的早上,他常常“身体微恙”;周五的下午,容易“家中有事”;项目攻坚的关键节点,他可能“孩子学校有重要活动”。他的请假理由琳琅满目,从“小区管道维修需留守”到“远房亲戚来访需作陪”,想象力丰富,情感真挚,让人难以拒绝。
同事忙得脚不沾地,电话响个不停时,他可能正悠闲地在朋友圈晒出郊野公园的九宫格,配文:“偷得浮生半日闲。” 他还美其名曰:“工作是为了生活,不能本末倒置。会休息才会工作。” 只是,他的“休息”总是精准地踩在别人忙碌的鼓点上。
第四章:“甩锅”与“粘功”
真正的“艺术”,体现在解决问题——或者说,体现在如何不解决问题上。
变电部接手了一个棘手的改造项目,原有资料缺失,现场情况复杂。果然,施工过程中出了问题:一个关键的继电保护柜安装位置与图纸有出入,导致电缆长度不够,工期受阻。
项目经理火急火燎地找到图纸负责人赵光。赵光正在座位上慢条斯理地品着咖啡。
“赵工,这图纸上的尺寸,现场对不上啊!”
赵光放下咖啡杯,眉头微蹙,拿起图纸仔细端详(尽管他心知肚明问题出在哪里),半晌,恍然大悟般一拍额头:“哎呀!我想起来了,这个位置,当时结构专业提过一回修改,可能他们那边最终版的资料我没及时拿到?或者是施工单位的解读有偏差?你看这里,”他指着图纸上一个模糊的标注,“我这个引导线画得还是清楚的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