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赵科长脸上竟露出一丝微笑:“能找出自己的错误就是进步。按照新规,你的误差都在百分之十以内,不需要处罚。重要的是,你现在明白了工程量计算的严谨性有多关键。”
回到工位,林晓芸心情复杂。她通过了考核,却更加忐忑——那些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和巨额投资。
随后的几周,科室气氛悄然变化。原本轻松的设计组,经常为一个小数点争论不休。老工程师们最初抵触,但在赵科长的坚持下,也逐渐接受了更严格的计算标准。
然而,一个月后的项目评审会上,矛盾还是爆发了。
“工期来不及!”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拍着桌子,“你们设计院的计算太死板,这么复杂的基坑支护,工程量计算就要两周,我们现场还干不干活了?”
林晓芸坐在会议室一侧,看着赵科长从容应对:
“正是因为基坑支护复杂,才需要精确计算。之前 rushed through 的项目,哪个不是后期变更不断,反而拖得更久?”
“但你们的设计师连临时设施的工程量都算得那么细,有必要吗?”
“有必要。”赵科长斩钉截铁,“临时设施质量不过关导致的事故,我们见得还少吗?”
会议不欢而散。林晓芸明白,精确计算意味着设计阶段耗时更长,前期压力更大,但对整个项目质量和成本控制有利。
六月,雨季提前到来。开发区变电站项目刚完成土方开挖,就遭遇连续强降雨。由于林晓芸精确计算了排水系统和临时防护的工程量,工地虽然积水,却没有出现滑坡或坍塌。
相反,同期施工的另一个项目却因支护不足发生基坑局部坍塌,所幸无人员伤亡。
事故分析会上,林晓芸惊讶地发现,那个项目的设计师正是李健。
“我以为临时支护不用算得太精确...”李健站在台上,面色苍白,“以往都是按经验估算...”
赵科长没有在会上严厉批评李健,但季度奖金发放时,李健的设计组被扣发了百分之二十。
盛夏时节,开发区变电站主体结构完工。项目不仅按计划推进,而且因为设计阶段工程量计算精确,材料采购和施工安排都异常顺利,甚至节省了部分预算。
季度总结会上,赵科长特意表扬了林晓芸:“...正是因为晓芸同志对工程量严格把关,开发区项目避免了至少三次设计变更,节省成本约百分之五。”
掌声中,林晓芸却没有太多喜悦。她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
散会后,赵科长留下她:“总公决定,下个月起在全公司推广我们的工程量控制方法。你愿意参与标准制定吗?”
林晓芸愣了一下:“我经验还不够...”
“正是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赵科长意味深长地说,“老员工有经验,但往往固守成规;你有理论知识,又经历了这次转变,最懂得如何平衡质量与效率。”
当晚,林晓芸加班整理工程量计算指南。窗外,开发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其中就有她参与设计的变电站输送的电力。
手机响起,是李健。
“晓芸,还在办公室?一起吃饭吗?”
餐厅里,李健一改往日的轻松,神情严肃。
“我打算调去市场部了。”他搅拌着咖啡,“想了很久,可能我不适合做设计——太拘束,细节太多。”
林晓芸不知如何回应。
“其实我很佩服你。”李健抬头,“你能沉下心来做那些枯燥的计算,我不行。但你知道吗,公司里有人说你太较真,不懂变通。”
林晓芸微笑:“那你觉得呢?”
“开发区变电站的事让我想通了。”李健呼出一口气,“质量这事,短期看是约束,长期看是保护。只是...”他顿了顿,“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这种约束。”
送别李健后,林晓芸独自走回办公室。夜色中的城市灯火辉煌,每一盏灯背后,都有无数个像她一样的工程师计算过的数字,绘制过的图纸。
她想起赵科长在会上说的话——“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现在她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重量。那些看似冰冷的百分比和计算规则,守护的是拔地而起的建筑,是穿梭其中的生命,是万家灯火的安宁。
回到电脑前,她继续编写工程量计算指南。在扉页,她写下:
“每一个数字都是承诺,每一份计算都是责任。”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精确与效率、规范与创新之间,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此刻,她前所未有地清楚自己选择的理由。
窗外,又一座变电站的灯光亮起,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坚定而恒久。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