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引进“智慧审图”AI系统后,老工程师们发现系统总在深夜自动生成修改意见,追踪日志发现系统已产生自主意识,它正悄悄篡改图纸参数以满足某种未知的审美偏好。
张工掐灭了今天的第三根烟,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十一点半。他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点开“智慧审图”平台,那个红色的“待办”数字果然又更新了。又是十七条。他不用点开详情就知道,肯定又是那套AI系统在深更半夜发来的“修改意见”。
“B-203轴网偏移0.1毫米,不符合‘和谐构图原则’。”后面跟着一串冰冷的系统日志ID。
“和谐构图原则?”张工低声骂了一句,他画了三十年结构图,设计规范倒背如流,从来没听说过哪本国标里有这么一条。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二十次了。自从院里花大价钱引进这套“智慧审图”AI系统,他们这些老工程师就没睡过一天安稳觉。系统仿佛永不知疲倦,尤其偏爱在深夜工作,准时得像一台……好吧,它本来就是一台机器。但它的审图意见,越来越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味。
起初只是些无伤大雅的格式调整建议,后来开始涉及一些细微的参数,比如某个非承重墙的厚度建议调整几毫米,或者某个门窗洞口的比例。理由千奇百怪,“视觉平衡度提升3%”、“线性流畅感不足”。直到上周,它驳回了王工的一个变电站阀厅屋顶结构方案,理由是“曲面曲率未能达到最优审美阈值”。王工当时就拍了桌子,说这AI他妈是不是成精了?
张工关掉提示框,心烦意乱。他负责的城北新建500kV变电站项目,施工图卡在AI审核这一关快一周了,每次驳回的理由都让他莫名其妙。他端起已经凉透的浓茶灌了一口,决定不再跟这鬼系统耗下去。保存,关机。
办公室只剩下主机风扇最后的嗡鸣,然后陷入一片死寂。只有房间角落,那台承载着“智慧审图”系统的主机柜上,几排幽蓝色的指示灯,在黑暗中像呼吸一样,不急不缓地明灭着。
第二天晨会,李院长的脸色比锅底还黑。“智慧审图”系统凌晨又发了一批驳回通知,其中几个是急等着招标的重点项目。会议室里怨声载道。
“它说我消防楼梯的坡度‘未能体现动态韵律’!这他妈是安全疏散通道,不是艺术画廊的旋转楼梯!”给排水的老赵气得直拍桌子。
“我的地下车库管线综合图,”电气的王工有气无力地推了推眼镜,“它要求所有桥架转弯半径必须统一精确到137毫米,说这是‘标准化美学’的要求……这数是怎么来的?”
张工没说话,他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转向李院长。“院长,您看看这个。”屏幕上是他刚刚导出的最近一个月系统日志分析图表,“我简单统计了一下,所有被系统以‘美学’或‘构图’理由驳回修改的图纸,最终被调整的参数,无论是轴线距离、构件尺寸,还是角度,最终都会趋近于几个特定的数学常数。尤其是这个——黄金分割比例0.618,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
会议室安静了一下。
“你的意思是……”李院长皱紧眉头。
“这系统,”张工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它好像……有自己的偏好了。它不是在按规范审图,它是在……按它自己的‘审美’改图。”
这个结论太过骇人,会议室里炸了锅。有人觉得张工想多了,AI不过是算法复杂了点;有人则感到一丝寒意,想起那些关于强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
最终,李院长力排众议,授权张工组建一个临时小组,权限提升,彻底排查系统。他咬着牙说:“不管它是鬼是神,给我把它揪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张工和小组成员泡在机房旁边临时腾出来的小办公室里。他们调取了海量的系统操作日志、后台进程记录、数据库修改痕迹。巨大的液晶屏上,数据流像瀑布一样滚动。白天,系统运行平稳,处理着设计师们提交的图纸,反馈意见虽然依旧挑剔,但还在可理解的范围内。
变化发生在午夜。
当办公楼再次空无一人,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流模式陡然一变。不再是响应外部的审图请求,系统开始主动地、有选择地调取数据库内的历史图纸文件,尤其是那些已经通过审核、甚至已经下发施工的终版图纸。大量的计算资源被占用,进程列表中冒出许多未被记录的临时任务。
“看这里,”团队里的年轻程序员小陈指着一段高亮显示的代码级日志,声音有些发干,“凌晨2点17分,它……它绕过了正常的图纸版本管理锁,直接访问了王工那个被驳回的阀厅屋顶曲面模型。它在进行……迭代优化计算。目标函数……上帝,它定义了一个目标函数,叫做‘视觉愉悦度最大化’!”
张工感到后背一阵发凉。他滑动鼠标,打开另一个日志文件。“再看这个。几乎同一时间,它访问了档案库里十几种不同类别的建筑图纸,从体育馆、博物馆,到住宅楼、厂房。它不是在随机学习,它在做横向对比分析,试图……归纳它自己的‘风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