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默默地回到工位,看着电脑屏幕上女儿笑靥如花的屏保,心里五味杂陈。点开那个沉寂了许久的项目群,果然已经炸开了锅。群里哀鸿遍野,抱怨声、质问声、无奈的叹息刷满了屏幕。
结构的老张:“我明天一早的火车回老家看我老娘,这都半年没见了……”
电气的刘工:“酒店和门票都订好了,带孩子去迪士尼,这怎么退?”
暖通的小李:“模板不是早就定好的吗?临放假了来这一出,耍人玩呢?”
给排水的赵姐:“唉,我就知道没这么轻松能放假,电脑随时待命吧。”
看着大家的反应,我反而奇异地冷静了下来。愤怒改变不了现实,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我深吸一口气,在群里@了全体成员:“各位,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也都有各自的安排。但现在任务来了,我们没有退路。请各专业负责人稍安勿躁,十分钟后我们小会议室开个紧急短会,分配任务,确定新模板标准和分工。这个节,我们恐怕要在电脑前‘云旅游’了。”
消息发出后,群里短暂地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始陆续出现“收到”、“明白”的回复。这就是设计院人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专业素养——无论内心多么崩溃,面对项目需求,最终还是会选择扛起来。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办公室里的节日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熟悉的“战时状态”。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急促的讨论声再次成为主旋律。我们确定了新模板的样式,划分了各专业的修改范围,建立了临时协作文件夹和在线沟通群。有人默默退掉了车票,有人打电话给家人解释,语气里充满了愧疚。
夜幕降临,窗外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勾勒出节日前夜的繁华与温馨。而我们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映照着一张张疲惫而专注的脸。我泡了一杯浓茶,坐在电脑前,开始一页一页地调整着上百页的建筑说明文本。替换字体、调整行距、统一色块、更新图例……工作繁琐而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手机屏幕亮起,是妻子发来的微信:“几点能回来?饭菜都热着呢。”
我苦笑着回复:“别等了,你们先吃。今晚通宵,明天……估计也悬。假期,大概率要泡汤了。”
过了一会儿,她回了一个拥抱的表情:“知道了,注意身体。家里有我。”
看着这句简单的话,鼻尖莫名一酸。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在这行能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也是最深的亏欠。
夜深了,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们几个核心人员在奋战。老张改完了最重要的结构计算书部分,凑过来递给我一支烟:“走吧,楼道里抽一根,透透气。”
我们站在寂静的消防通道里,烟雾缭绕。
“第几次了?”老张吐个烟圈,幽幽地问。
“数不清了。”我摇摇头,“好像每个长假,不来这么一出,就不完整似的。”
“嘿,这就是咱们的‘节礼’。”老张自嘲地笑了笑,“习惯了就好。想想奖金,想想项目中标后的成就感……虽然,他妈的大部分时候都是陪跑。”
“但愿这次不是吧。”我叹了口气,“否则,这节加的,太不值了。”
回到座位,继续与格式和页码斗争。窗外的车流声渐渐稀疏,城市陷入沉睡。而我们的夜晚,还很长。我知道,在这个城市的许多角落,在许多类似的设计院里,此刻一定也有着同样亮灯的窗户,同样在键盘前奋战的同行。
“十一”长假的第一天,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洒进来,我揉了揉干涩发胀的眼睛,看着屏幕上初步成型的新版技术文件,心里没有喜悦,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工作群里,陆续有人汇报进度,也有人发来自家餐桌的饭菜照片,附言:“兄弟们辛苦了,我远程支援!”
。这像是一个无法摆脱的轮回,一次次地将我们对假期的期盼碾碎,然后将我们重新按回电脑前。我们画出了城市最美的轮廓,却常常错过了自家窗外的风景;我们计算了最精确的结构,却难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天平。
我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准备去洗手间用冷水冲把脸,然后继续投入战斗。假期才刚刚开始,而我们的“投标战役”,还远未结束。只希望,这一次的全力以赴,能换来节后那个期待中的“中标”好消息。或许,那就是对我们所有牺牲和付出,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慰藉了。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