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面色骤变,额角渗出细密汗珠。丹阳精兵、白莲教、九五之位,这些字眼在他脑海中交织,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图景。他仿佛已经看见刀光剑影中,贾府上下千余口人与林家众人倒在血泊里的场景。
贾家可曾亏欠这天下?贾玚突然发问。
不曾。林如海摇头。
贾家可曾辜负皇室?
亦不曾。这个问题根本无需思考,贾家世代浴血沙场,用累累白骨筑起陈氏江山的根基,这是举国皆知的事实。
贾玚目光如炬:既如此,为何贾家如今只剩下一品将军与三品将军两个虚衔?先父退出夺嫡之争后,整日在内院醉生梦死,雍熙帝为何仍不肯放过?
他封贾元春为贤德妃,诱贾家耗尽家财修建省亲别院,只为罗织罪名将贾家连根拔起。这样的朝廷,值得贾家继续效忠吗?
塞北之战,我歼灭三十万鞑靼铁骑,保边境五十年太平;辽东战场,二十万女真精锐尽丧我手;辽南渡海一役,收复失地解救二百四十万黎民。贾玚的声音在大堂内回荡,敢问龙椅上那位,可曾做得比我更好?
既然陈氏坐得这江山,我贾玚为何坐不得?我若登临九五,定叫这天下胜过陈氏三代治下!
黑冰台的暗卫已将方圆十里围得铁桶一般,贾玚毫无顾忌地宣泄着胸中抱负。林如海沉默良久,终究无言以对。
他忍不住瞥了眼林黛玉,见她正全神贯注地望着贾玚。
长叹一声,开口道:你要我做什么?
这些暂且不急。
眼下最要紧的是整顿两淮盐务。
八大盐商尽数落网,两淮官员也悉数伏法。
此时姑父若能重建盐政体系,便是立下朝堂立足之功。
待那时,姑父才有余力助我完成计划。
只是我不明白,姑父为何要与整个两淮盐商为敌?
不除盐商,如何推行新盐法?
林如海面露困惑。
贾玚却连连摆手:非也!
盐政与盐商岂能混为一谈?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盐商体系实属不智。
真正阻碍盐政的是盐枭、扬州八大盐商及江南士族。
中小盐商不过安分谋生,只求温饱。
姑父选错了对手,未能抓住要害。
听罢。
林如海眉梢微动:玚哥儿的意思是...
只需铲除为首的八大盐商,余者皆可为我所用。
他们贩卖官盐,与盐枭的私盐本就势不两立。
这些人才该是新盐政的中坚力量。
联合一方,打击一方,盐运衙门居中调和,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贾玚从容说道。
林如海心头一震。
这番话令他茅塞顿开。
是啊,何必与所有人敌对?分化拉拢岂不事半功倍?
来前我研读过姑父的新盐政。
本质是缩减官盐产量,抬高盐价税赋来保证国库收入。
此法虽能增加利润,却未考虑民间用盐需求与年俱增。
姑父可知雍熙元年大乾人口几何?
贾玚忽然话锋一转。
雍熙初年,户籍人口约一亿。
林如海身为前科探花,对此倒烂熟于心。
正是。
“正是一万万人。”
贾玚唇边掠过一抹浅笑,继续道:“雍熙三年,也就是年初户部统计。”
“全国人口约莫一亿两千万。”
“但淮盐年定额两百万引,此乃开国时所定。”
“那时人口尚不足五千万。”
什么?
林如海骤然变色。
五千万人消耗两百万引淮盐,与一亿两千万人消耗同等数量,岂能相提并论?
国朝食盐需求日增,可淮盐产量始终未变。
何止淮盐,各地官盐定额皆是开国旧制。
那百姓日常所用之盐,究竟从何而来?
“姑父已明其理。”
“私盐猖獗非独因利,更因民生所需。”
“若一味削减淮盐,非但难除盐政积弊,反会助长私盐泛滥。”
林如海额间渗出冷汗。
若依他新拟盐政,岂非成了私盐横行的祸首?
较之前朝鼎盛时的一亿三千万,大乾这一亿两千万仅是开端。
小冰河期叠加战乱,天下满目疮痍。
直至乾安二十年,民生方渐复苏,人口始增。
然今增速尚缓。
沿海已试种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
待推行摊丁入亩,废止人头税,广植双季稻并推广高产作物——
不消五十年,人口将激增至三万万。
届时食盐需求必成倍增长,莫说两百万引,纵两千万引亦不足为奇。
喜欢红楼:开局融合项羽模板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红楼:开局融合项羽模板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