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后,刘贤抵达长安。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温文尔雅,与乃父截然不同。
“贤弟在太学可还习惯?”阿娇在御花园接见他,态度亲切。
刘贤躬身:“谢长公主关心,太学名师云集,贤受益良多。”
“那就好。”阿娇话锋一转,“只是近日淮南不太平,有暴徒作乱,伤了好几个盐官。”
刘贤面色微变:“竟有此事?”
“是啊。”阿娇轻叹,“据说背后有人指使。若是查实,按律当诛九族。”
少年手中的茶盏微微一颤。
当夜,刘贤修书一封,快马送回楚地。
三日后,楚王上表请罪,自称“管教不严”,愿捐银百万两补偿死难盐官家属。
“姑姐妙计!”刘荣赞叹,“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叛乱。”
阿娇却无喜色:“这只是权宜之计。楚王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一个月后,更大的风波来了。
这日大朝会,石奋突然出列,手持一份万民书:“陛下!关中三百里饥民联名上书,控诉均输平准法致粮价腾贵,民不聊生!”
刘蝾震惊:“竟有此事?”
“老臣不敢妄言。”石奋老泪纵横,“请陛下即刻废除新政,以安民心!”
朝堂之上,附和者众。连一些中立的大臣也开始动摇。
阿娇静静听着,忽然问:“石相这万民书,从何而来?”
“自然是饥民所献!”
“哦?”阿娇起身,“那请石相告诉本宫,关中饥民,为何用得起蜀中贡纸?又为何请得动尚书台的笔吏代笔?”
她取过万民书,指着上面的字迹:“这笔迹,分明是石相门客所书!”
石奋面色惨白:“长公主血口喷人!”
“是不是血口喷人,一查便知。”阿娇击掌,“带人证!”
几个书生被押上殿来,正是石奋的门客。在证据面前,他们供认不讳:所谓万民书,完全是伪造的!
“石奋!”刘荣勃然大怒,“你可知罪?”
老丞相瘫软在地,面如死灰。
经此一事,朝中反对新政的声音彻底消失。
然而阿娇的心情并未轻松。这夜,她独自在兰台社翻阅各地奏报,直到深夜。
张沐悄悄进来,为她披上外袍:“殿下还在想朝中的事?”
阿娇轻叹:“我在想,为何变法如此之难。”
“因为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难。”张沐轻声道。
阿娇转头看他:“你觉得新政错了吗?”
“新政无错,但方法或许可以更柔和些。”张沐沉吟,“比如盐铁专营,是否可以允许商人参股?均输平准,是否可以给地方更多自主?”
阿娇眼睛一亮:“说下去。”
两人秉烛夜谈,直到东方既白。
三日后,新政调整方案出台:允许商人参股官营盐场,利润分成;各郡均输官由地方推荐,朝廷任命...
这些调整立刻得到积极响应。连楚王都上表称赞“新政得宜”。
“终于走上正轨了。”刘武欣慰道。
阿娇却摇头:“还差得远。”
她取出一卷舆图,上面标注着各郡县的新政推行情况:“你看,关中、中原推行顺利,但江南、巴蜀阻力仍大。更不用说新收服的西域、南海了。”
张沐道:“臣愿往江南推行新政。”
“不,”阿娇目光深远,“这次本宫亲自去。”
她看向窗外飘落的雪花:“要真正了解新政的效果,就必须走出长安,去看看百姓的真实生活。”
三日后,一支轻骑悄悄出了长安,向南而去。
马车里,阿娇看着沿途景色。关中平原麦苗青青,但越往南,景象越是不同。
在襄阳,她看到新修的官道车水马龙;在江陵,她看到官营盐场井然有序。但进入巴蜀后,情况开始变化。
“这里的盐价为何还这么高?”她问当地官员。
官员支支吾吾:“或许是...运输不便。”
阿娇不再多问,当夜微服私访。在一处偏僻山村,她终于看到了真相:官盐供应不足,私盐趁机抬价,百姓只能淡食。
“朝廷的新政,到这里就变了味。”她对随行的张沐道。
更让她心惊的是,在成都府,她发现官仓里的储备盐竟然被偷偷换成了沙子!
“好个胆大包天!”随行的李婉儿气得拔剑。
阿娇按住她:“稍安勿躁。”
她暗中收集证据,同时让张沐紧急从江南调盐救急。
一个月后,当阿娇突然出现在成都官衙时,所有官员都惊呆了。
“长...长公主!”太守面如土色。
阿娇将证据摔在他面前:“你还有何话说?”
太守瘫软在地。
经查,整个蜀郡官场几乎烂透。从太守到小吏,层层盘剥,中饱私囊。
阿娇雷厉风行,罢免贪官三十余人,蜀郡官场为之一清。
消息传回长安,朝野震动。谁也没想到,长公主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雷霆万钧。
返京那日,蜀地百姓夹道相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屋辞:凤弈未央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金屋辞:凤弈未央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