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带来的秩序感,如同细雨浸润干涸的土地,虽然无法立刻让万物复苏,却切实地缓解了“曙光”基地内部最尖锐的矛盾。贡献点制度初步确立了多劳多得的规则,尽管记录核算粗糙,时常引发小范围争议,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抱怨声中开始夹杂着对更多工作机会的期盼。
然而,林烨深知,这种建立在低水平劳作和极度匮乏资源基础上的秩序,脆弱得如同肥皂泡。水培农场的产出缓慢且有限;狩猎队不敢远离基地,收获寥寥;缴获的物资正在肉眼可见地消耗。真正能支撑“曙光”走下去的,是技术的恢复和产能的提升。而这,离不开工具,离不开能将材料转化为实用物品的双手。
这天下午,林烨巡视到峡谷一侧新开辟出的、相对平整的区域。这里被划归为“生产区”,原本杂乱堆放的金属碎片、木材、从掠夺者车辆上拆下的零件等,此刻正被几个人分门别类地整理。负责此处的,正是老查理。
老人没像王魁那样大声呼喝,也没像李婶那样细致安排,他只是沉默地蹲在地上,面前摊开几件破损的工具——一把卷了刃的砍刀,一柄断了柄的铁锤,几个锈死的轴承。他手里拿着半块粗糙的磨石,蘸着水,正一下下、极有耐心地打磨着砍刀的刃口。他的动作不快,甚至有些迟缓,但每一次摩擦都落在最关键的位置,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沉稳节奏。
阳光斜照在他花白的头发和布满老茧的手上,空气中弥漫着金属摩擦的细微声响和淡淡的铁锈味。几个被分到生产组的年轻人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偶尔低声交流几句。
林烨没有打扰,静静站在一旁观察。他注意到,老查理打磨刀刃时,并非一味追求锋利,而是在修复卷刃的同时,小心地调整着刀身的弧度,使其更利于劈砍。修复铁锤时,他找来一根韧性不错的硬木,用小火烘烤矫正,一点点削制成合适的握柄,连接处用烧热的金属片烫铆加固,手法古朴却扎实。
“查理叔,”林烨待他告一段落,才走上前,“这些工具,修好了能顶大用。”
老查理抬起头,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露出一个朴实的笑容:“唉,都是些老手艺了,凑合着用。以前在废墟里扒食,没家伙什可不行,啥坏了都得自己琢磨着修修。”
他指着地上那些分好类的材料:“这些破烂,看着不起眼,但用对了地方,都是宝贝。那辆破车的钢板,能补围墙;这些细铁丝,能编陷阱;那几个旧轮胎烧了,能当黏合剂……就是缺个像样的地方,缺几件趁手的大家伙。”
林烨心中一动。他想起系统最初提供的蓝图里,除了生存工具,似乎还有一些简易工作台、锻炉的构造图。虽然系统沉寂,那些复杂的图纸无法直接“照映”,但基本的原理和结构还依稀记得。
“查理叔,如果给您一个固定的地方,一些基本的工具,您能不能带几个人,把咱们这个‘生产组’,弄成一个真正的……工匠铺?”林烨试探着问。
老查理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被点燃的炭火。“工匠铺?”他重复着这个词,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把刚刚修好的砍刀,“能!当然能!有个遮风挡雨的棚子,有个能打铁的炉子,再有点钳子、凿子、锉刀……我就能把这些破烂,变成锄头、斧头、箭头,甚至……修修那些缴来的枪!”
老人的激动感染了林烨。他立刻意识到,扶持老查理的工匠铺,其意义远不止于修复几件工具。这是“曙光”从纯粹消耗走向自主生产的关键一步,是技术复苏的微小但坚实的起点。
“好!”林烨当即拍板,“地方我来安排,材料优先供应您。需要什么工具,您列个单子,我想办法。人手方面,您看看这些人里,有没有手脚麻利、愿意学点真本事的?”他指了指旁边那几个年轻人。
老查理仔细打量了那几人一番,点了其中两个看起来比较沉稳的:“山子,木头,你俩以后跟着我打下手,愿意不?”
被点名的两个年轻人愣了一下,随即忙不迭地点头。在废土,能学一门手艺,意味着更大的生存资本。
说干就干。林烨划定了生产区一角,让人用木料和缴获的防水布搭起一个简易工棚。老查理则带着山子和木头,开始规划布局——哪里垒锻炉,哪里放工作台,哪里堆放燃料和材料。豆子也被临时借调过来,用他修复的那点微薄电力,尝试给工棚接上一盏小灯。
建造工棚的过程,本身就成了教学现场。老查理一边指挥,一边讲解:“炉子要垒在通风处,烟道要顺,不然满屋子烟……工作台要稳,最好用石头垫底……工具架要顺手,常用的放眼前……”
山子和木头起初有些笨手笨脚,但在老查理耐心的示范和讲解下,渐渐摸到些门道。其他生产组的人也被这种专注的氛围吸引,有空就过来搭把手,顺便学点东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炼假成真:我的虚拟帝国照映现实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炼假成真:我的虚拟帝国照映现实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