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长安,寒意已浸透宫墙。
太极殿内却暖意融融。
盘龙柱上的鎏金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映得满朝文武的官服愈发规整。
安倍山端坐于摄政王宝座之上,玄色蟒袍上的金线绣纹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带着几分刚从西域谋划中抽离的深邃。
早朝的议程刚过半,吏部尚书王维便领着几位主考官出列,躬身行礼:“启禀摄政王,臣等有要事启奏。”
“王尚书请讲。”
安倍山抬手示意,语气平和。
王维侧身让开,身后的礼部尚书裴士淹、同掌礼部的崔曙、吏部侍郎蒋涣、御史大夫李栖筠依次上前,手中皆捧着厚重的卷宗。
裴士淹率先开口,声音洪亮而沉稳:“回摄政王,长安大学堂与格物院的建造工程已全部竣工!”
他展开手中的图纸,呈递上前:“大学堂内明礼堂、藏书阁、学员宿舍一应俱全,可容纳三千学子就读;格物院新增的试验工坊、冶炼炉已调试完毕,工匠与学子皆已就位,随时可开展研习。”
崔曙补充道:“臣等已拟定《长安大学堂招生章程》,除科举学子外,还将选拔各地寒门俊秀、技艺出众的工匠子弟入学,分为经史、算学、格物、技艺四科,由朝中大臣与格物院工匠轮流授课。”
安倍山接过图纸,目光掠过上面细致的布局,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做得好!大学堂与格物院是大唐的未来,你们办事稳妥,本王放心。”
他将图纸递给身旁的内侍收好,又道:“后续的师资调配、学子招录,务必严格把关,确保让真正有才华之人入学,切勿让纨绔子弟占了名额。”
“臣等遵令!”
几位主考官齐声应道。
王维见状,上前一步,捧起另一本卷宗:“摄政王,除了学堂之事,本次科举的殿试结果也早已拟定完毕,臣等今日特来禀报。”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了几分。
科举是大唐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本次科举,恰逢长安大学堂建成。
中榜学子不仅能入朝为官,更有机会进入大学堂任教或格物院研习,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本就该在数月前揭榜安排入朝为官的,结果因诸事耽搁了。
安倍山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哦?快快报来。”
蒋涣上前,展开卷宗,朗声宣读:“本次殿试,第四至第十名依次为 —— 权德舆、崔元翰、顾少连、穆质、王涯、崔群、欧阳詹!”
每念到一个名字,阶下便有相应的学子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激动与忐忑。
这些名字,作为穿越前历史系研究生的安倍山再熟悉不过。
权德舆的骈文自成一家,崔元翰更是唐朝首位 “连中三元” 的奇才。
可他记忆中的史料分明记载,这些文坛巨擘活跃于不同时代。
权德舆活跃于贞元年间,崔元翰成名于建中时期。
此刻却诡异地齐聚于此,仿佛历史齿轮在此处发生了错位。
安倍山也不管那么多了,继续听他们讲述。
“此七人皆学识渊博,可按名次授予翰林编修、县令等职,后续再根据政绩调配。” 李栖筠补充道,“臣等已核查过其家世品行,皆清白端正,无不良记录。”
安倍山点了点头:“准奏。”
他目光扫过那七位学子,见他们虽年少,却个个身姿挺拔,眼神坚定。
心中不禁感慨:大唐的未来,正是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
不过,关于民主民权的思想也是时候向他们灌输了。
“接下来,是榜眼与探花。”
蒋涣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
“榜眼 —— 陆贽!”
一名身着青衫的学子应声出列,躬身行礼:“臣陆贽,叩谢摄政王恩典!”
陆贽面容清瘦,眼神却极为锐利,安倍山记得他,殿试时所作的《论治政之本》一文,见解独到,逻辑清晰,确有榜眼之姿。
“探花 —— 李绛!”
又一名学子出列,他身形魁梧,与寻常文人的儒雅不同,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臣李绛,叩谢摄政王恩典!”
李绛的策论多涉军事与边防,言辞恳切,切中时弊,安倍山当初阅后便颇为赞赏。
“陆贽、李绛,皆授予翰林修撰,入史馆编纂国史,同时兼任长安大学堂经史科讲师。”
安倍山沉声道,“望你们不负所学,为大唐效力。”
“臣等定当尽心竭力!”
两人齐声应道,脸上满是感激。
殿内群臣也纷纷颔首,对这两位榜眼探花的人选颇为认可。
王维见安倍山并无异议,深吸一口气,郑重宣布:“本次殿试,状元 —— 韩愈!”
“韩愈?”
安倍山猛地坐直了身子,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几乎是脱口而出:“你说状元是谁?”
他这突如其来的反应,让殿内众人都愣了一下。
王维连忙重复道:“回摄政王,状元是韩愈,河南河阳人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穿越大唐,我安史两兄弟横推天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